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 更多
学部组织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近日,暨南大学光子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丁伟团队和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路翠翠团队、北京大学教授胡小永团队合作,在片上拓扑彩虹器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在纳米尺度的芯片上观测到显著的拓扑彩虹效应。相关研究发表于《自然—通讯》。
以光子为信息载体的微纳全光器件在光通信、光信息处理、光计算等领域有重要应用。拓扑光子态由于受拓扑数守恒保护,与传统光子态相比具有鲁棒性和抗干扰的优点。频率作为光的自由度,是传输信息的基本载体,多频率光传输是实现大数据信息处理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利用光子晶体合成维度构建出片上多频率拓扑态微纳器件。这类“拓扑彩虹器件”在受到结构缩放、随机误差、材料缺陷或杂质干扰时,只要光子晶体带隙不闭合,器件性能就不会受影响。
然而,在纳米尺度实现片上集成拓扑彩虹器件面临很大挑战。一方面,光场分辨率需要极大地突破衍射极限(达到几十纳米量级)才能表征光通信波段光子晶体单个晶格内的电场分布;另一方面,在同一芯片上制备光子晶体结构、传输波导、耦合结构、激发端的过程十分复杂。
在研究工作中,科研人员利用自主开发的散射式近场光学显微镜,对合成维度光子晶体拓扑彩虹纳米器件的表面电场给出了直接表征。每个光子晶格的电场分布清晰可见,不同频率下的拓扑态电场最大值出现在不同的晶格位置,在纳米尺度芯片上实验检验了显著的拓扑彩虹效应,和仿真计算结果一致。
散射式近场光学表征技术具有两个显著优点:一是样品形貌和光学信号能同步测量,可以直接提供光子晶体不同位置处的电场振幅信号;二是使用的原子力显微镜探针针尖小于20纳米,能够深入单个光子晶体空气孔中,并且提供极高的空间分辨率。此外,采用波导端面耦合方式提高激发效率,用同一根光纤收集样品表面近场反射信号,可以同时具有高收集效率和低背景噪声的优势。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0276-w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