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领导人与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档案
中国科学院建院60周年展
60年百项重大成果展示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
视 频
图 片
 
当前位置:首页>> 60年百项重大成果展示
东亚飞蝗生态、生理学等的理论研究及其在根治蝗害中的意义

第一完成单位:动物研究所
获奖奖种:国家自然科学奖
获奖时间:1982
获奖等级:2
内容简介:
   水、旱、蝗害是我国历史上三大自然灾害。其中蝗灾,曾有“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之言。我国从公元前707年起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2656年间,蝗灾就达800次之多。我国解放前黄淮地区平均每隔3—4年就出现一次大面积蝗灾,蝗灾主要由东亚飞蝗造成。
   中国科学院昆虫所上海工作站(后为中科院上海昆虫研究所)于1952年起先后在江苏省洪泽湖、山东省微山湖等设立野外工作站,开展根治东亚飞蝗研究及其分布区域的调查研究。并与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后合并为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长期协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科学为生产服务的宗旨,结合治蝗与改造蝗区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
   东亚飞蝗的孳生繁殖与当地的地形、气候等密切有关,尤其在黄淮大平原农业区与当地的降水量以及地面水位控制至关重要。为此,于1954年8月和11月中国科学院昆虫所上海工作站分别向中央主管部门提交了《根治洪泽湖区蝗害建议》和《根治微山湖区蝗害建议》,提出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具体实施方案。治理关键在于蝗区治水入眼,具体措施是拦洪蓄水,疏浚河道,以控制湖区季节性水位变化,达到蝗区沿湖一定等高线下的东亚飞蝗发生孳生地长时间淹水,致使不再适宜于飞蝗孳生繁殖的生态环境。此举为控制东亚飞蝗的孳生繁殖和扩散危害或互相群体迁移确有实效,从而彻底解决了我国东亚飞蝗根治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