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征文
“西部之光”照亮了我的天文探索之旅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西部之光”入选者朱俐颖
发布时间:2016-11-07 来源: 【字号:  
  
  2007年7月,朱俐颖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得博士学位,决定留在云南这片热土上继续密近双星的观测研究工作。时年,正赶上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中“西部博士”项目的启动,她顺利入选,并于2011年终期评估时获得优秀。2015年,她又入选了西部之光“西部青年学者”A类项目。
  “西部之光”仿佛带着实质的光,照亮并引导着她的天文探索之旅。在”西部之光”项目的支持下,她得到了初步的锻炼,在学术能力和综合能力上都有大幅提高,并顺利地完成了从研究生到课题负责人的角色转换,真正开始了科学研究之路。
  1、 有趣的天文观测
  天文学研究是一门基于观测的学科,天文观测的重要设备望远镜的诞生和发展成就了现代的天文学。云南虽然地处边疆,但是却有着纬度低,大气视宁度好等得天独厚的天文观测条件。朱俐颖主要从事密近双星及其相关天体的观测研究,利用云南本地以及国内外的中小口径望远镜设备进行观测分析研究,发现了一批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比如发现了一批处于物质交流中的近相接双星,具有不同相接度的相接双星以及即将并合成快速自转单星的小质量比深度相接双星,这些发现从观测上构建了一个潮汐磁锁定双星的演化链,让我们看到了这类相接双星从形成到消亡的一生。还比如通过观测我们发现了一批围绕不同密近双星转动的额外天体,特别是围绕演化双星转动的系外行星和褐矮星等亚恒星天体,这不仅丰富了人们对系外行星寄主天体多样性的认识,也开辟了人类探讨系外行星与寄主天体之间相互关系的新视角。这些研究成果都发表在国际重要刊物上,从事研究工作至今,她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SCI论文80多篇,曾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2006年)、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8年)、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0年)和两次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自然科学类一等奖(2010年和2015年,排名第二)。随着研究实力的提升,她于2010年晋升为副研究员,2011年入选青促会成为首批会员,2013年晋升为研究员,2014年成为博士研究生导师,2016年被正式授予云南省科学技术学术带头人称号。
  2、 饮水思源
  重要研究成果和各种荣誉称号获得的背后,代表的不仅是个人能力的提升,更是团队合作的结晶。对于天文观测来说,团队的协作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前人积累的宝贵经验,没有同事和研究生们认真负责守在望远镜下获取宝贵数据的每个夜晚,没有大家不计得失为整个团队的付出,仅凭个人力量是很难取得这些发现和突破的。另外,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在被培养的同时也在培养着其他人。正所谓“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的汲取着我们周围的营养同时也在反馈我们的能量。饮水要思源,在团队荣誉感和社会使命感的驱使下,积极参与云南天文台的各项文化建设,自2010年以来一直担任云南天文台科研一支部的支部书记,2015年开始担任云南天文台工会主席,希望这些工作能够为云南天文台的文化氛围建设提供正能量。
  3、 国际合作之窗
  33届和第36届国际天文青年科学家研讨班上给来自东南亚和南亚的青年天文工作者授课,为周边国家的天文发展培养青年人才,促进与他们的友好往来与合作。左图为朱俐颖在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的照片。
  朱俐颖个人简介 
  朱俐颖,女,1979年8月出生,汉族,博士,研究员,天体物理专业,主要研究密近双星。2007年入选“西部之光”西部博士项目,2015年,入选西部之光“西部青年学者”A类项目;2011年加入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6年1月成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曾担任第十届环太平洋恒星天体物理会议科学委员会委员(2013年),现任中国天文学会图书信息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2015年开始)。从事研究工作至今,共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SCI论文80多篇,曾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2006年),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8年),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0年)和两次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自然科学类一等奖(2010年和2015年,排名第二)。2014年成为博士研究生导师,目前培养的研究生有一名博士研究生和一名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麻晓东)
关闭页面
© 1996 - 2016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