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征文
“西部之光”——我科研生涯的真正起点
国家授时中心 邹德财
发布时间:2016-10-28 来源: 【字号:  

 

  邹德财,男,197906月出生,汉族,博士学位,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首批会员,中科院青年联合会第四届委员,中国天文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导航理论、技术与方法方面的研究工作。于2009年入选西部之光面上项目。分别获2006年度和2012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先后在《中国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余篇,近10篇被SCIEI检索;申请并获得明专利4项;多次参加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 

 

  我分别于2006年和2009年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大学)颁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一直是我的培养单位。可以说,我是一名“本土化”的研究生。 

  研究生在读期间,在硕士导师、博士导师的指导下有幸陆续参加过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我国罗兰C自主授时的研究”、国家863项目“都市环境下多传感器组合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区域定位系统(CAPS)”等国家级、院级项目。但当时的角色仅仅是一名项目参与者,伴随着项目的同步执行完成了自己硕士、博士课题的研究。 

  2009年博士毕业后,由学生正式转变成了职工,心态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增加了。渐渐发现,作为一名职工,已经不能总在导师羽翼的保护下进行科研活动了,必须自己出外觅食了,要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项目,开辟出一片自己的小天地。 

  2009年,适逢个人移动通信3G时代正式拉开帷幕,恰好我国提出了TD-SCDMA3G标准。结合本人就职的国家授时中心导航与通信研究室的研究领域和业务方向,在博士毕业的当年,我申请并获得了中科院“西部之光”项目“基于TD-SCDMA的无线电导航定位技术研究”,项目经费25万元。 

  这是我负责和主持的第一个科研项目,刚获得项目支持时,确实有点小欣喜,认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了;但随着项目的逐步开展和执行,才渐渐发现,项目执行不等于科学研究,科研活动的确是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科研生涯才刚刚开始。 

  项目申请——突出重围 

  在项目申请时才发现这绝非易事。申请书的编制、答辩PPT的准备、单位内部答辩、分院答辩,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步步为营,最终才能突出重围。 

  项目申请书的编制要一丝不苟,制式文件的编写规则大有文章。项目申请书编制时,瞬间被一堆的标题给震撼了:项目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点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研究方案与学术思路、创新点、进度与计划安排、经费概算、预期成果、参与人员……最终,通过学习其它优秀的项目申请书,结合本项目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独立完成了项目申请书的编制。这一过程,不仅仅是完成了一份申请书的编制,更重要的是深刻领悟了如何写出一份较好的项目申请书。一份思路清晰、逻辑合理、表述专业、内容科学、方法得当的申请书对于项目能否获得批准至关重要,用心写好项目申请书能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中标的概率,这为后续各种类型的项目申请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积累。 

  有了申请书,接下来需要进行答辩PPT的准备。这一过程需要精心、细致,精益求精。PPT需要将申请书中的精华内容、核心思路清晰地展现出来,要亮点突出,逻辑严密;同时,除了PPT的内容,更要注重PPT的版面、风格与表现方式。这也是在PPT的准备过程中得到的深刻体会。 

  随后,便迎来了项目申请答辩的日子,通过与单位内部、分院单位之间竞争者间的激烈角逐,最后终于脱颖而出。通过项目答辩,我的体会是语言要简洁、明晰,思路要清楚,时间掌控要准确,回答问题扼要精准。 

  项目开展——困难重重 

  万事开头难。项目刚刚启动时,着实碰到了不少问题,自己也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事后想来,项目执行与开展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无论是技术上的还是管理上的,都是一次难得的历练机会。 

  项目伊始,在项目组内建立了定期的学术交流和沟通机制,在明确了人员分工的基础上,项目组成员各司其职,遇到问题通力合作,一起想办法解决。同时,与同领域专家学者建立了沟通渠道,当存在项目团队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及时向专家们请教。通过项目团队成员间的协作,使得项目的科研活动能够较为顺利地开展与推进,这是自己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获得的最大收益。 

  项目研制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技术难题在于TD-SCDMA收发天线的MUSIC算法适应性改进问题,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将基于均匀线阵(ULA)MUSIC算法推广至8阵元的均匀圆阵(UCA),使得能在TD-SCDMA环境下实现高准确度的DOA估计。而这一问题在前期实施方案的论证过程中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只针对MUSIC算法进行了研究,未充分了解均匀线阵(ULA)和均匀圆阵(UCA)的机理。后经多次研讨和多方咨询,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学院的老师合作才将此问题彻底解决。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使项目组深刻体会到:研究方案的制定需要严谨、严密地进行,需要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与问题的核心,才能挖掘出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项目执行过程中,还陆续遇到了人力资源协调、经费预算与执行、计划进度动态调整、研究方案修订、研究思路调整等一系列管理方面和技术方面的问题,但最终通过团队成员的努力,通过与管理部门的密切配合,全都一一解决。这时才深深地意识到,整个项目的执行绝不是仅靠项目负责人一人能完成的,也不是项目组成员光靠技术方面的突破就能完成的,更是需要单位内部相关管理部门和单位外部相关领域专家的通力配合才能最终完成。 

  项目执行过程中,协助完成了一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结合项目的研究内容,确立了研究生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通过项目的参与和研究,该研究生顺利获得了硕士学位,毕业后就职于中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其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其研究的课题密切相关。在此过程中,本人也顺利获得研究生指导老师资格,并于2012年开始正式指导硕士研究生。 

  项目验收——柳暗花明 

  最终,在项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单位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协同帮助下,“基于TD-SCDMA的无线电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于201309月顺利验收,圆满完成了项目立项时确立的研究目标。 

  伴随着项目的执行和项目的顺利验收,本人也得到了迅速成长。于2011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首批会员,2012年任青促会陕西分会副会长;于2012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掌握了基于TD-SCDMA的无线定位核心技术,培养了一支扎根西部长期从事无线电导航技术研究的队伍,为西部地区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即将结束时,本人承接了国家重大专项的相关项目的研究;后期成长来一名副主任设计师,主持开展了经费达亿元的国家大型项目的研制建设工作。现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员。 

  西部之光——真正入门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通过“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获得了项目申请、项目答辩、项目组织实施、项目管理、项目总结等各个环节的宝贵经验,历练了自己,培养了团队,提升了专业技术,培养了研究生,为西部地区输送了本领域专业人才,服务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了培养项目负责人的目的。 

  我认为:通过 “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自己才真正进入了科研领域的大门。同时,我也相信,“西部之光”实施20年来,有成百上千像我一样的“本土化的研究毕业生,通过“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的开展与执行,从刚毕业时的懵懵懂懂,历练成长为一名相对合作的科研工作人员,在各自的科研岗位上正在也将继续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感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的支持! 

(责任编辑:麻晓东)
关闭页面
© 1996 - 2016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