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征文
“西部之光”实施20周年
王飞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6-10-26 来源: 【字号:  

  2008年3月我结束了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博士后研究,来到成都生物天然产物中心工作。在起初的工作中,我期望从面向国家在医药健康领域中的重大需求出发,通过利用成都生物所天然产物化学研究传统积累的数千个天然产物单体及植物提取物的资源优势,采用化学和生物学学科交叉的手段,从而发现新的药物、药物靶点和疾病发生机制。我认为这样可以避免目前西方药物发现存在的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是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特色的天然药物研发新途径。因此,我发挥我过去博士和博士后期间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背景优势,开展基于植物化学和生物学的学科交叉研究,针对四川地区产量较大的中药女贞子开展其抗骨质疏松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该项目入选了2009年度“西部之光”重点项目“女贞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

  “西部之光”项目的实施,促进了我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的水平和能力。通过与企业进行合作,我们联合开展了女贞子抗骨质疏松活性成分的分离和作用机制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一方面授权专利2项,在合作企业进行转化,另一方面也发表在《Phytotherapy Research》等SCI期刊上,促进了女贞子质量标准的建立和临床应用。更为重要的是,该项目的实施对我建立团队和实验条件开展学科交叉研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项目的带动下,我也开展了老年性疾病相关的天然药物发现和作用机制研究。建立了国际和国内独具特色的雌激素生物学筛选和研究平台,获得了多个具有调控雌激素合成的活性天然产物,发现了调控雌激素合成关键酶-芳香化酶的不同的作用机制,为开发具有组织选择特异性的新的治疗乳腺癌、不孕不育和骨质疏松等雌激素相关疾病的前体药物和药物靶点奠定了基础;系统开展了与诸多疾病密切相关的JAK/STAT信号通路的化学生物学研究,从第二信使cAMP、蛋白质泛素化降解、microRNA和α7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等方向发现了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新的活性天然产物,阐明了蛋白激酶A和磷酸二酯酶家族调控干扰素作用的新机制和新功能,获得了新的药物靶标和临床治疗标志物。目前已发表研究论文38篇,其中在《Oncotarget》和《Cellular Signalling》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篇,通讯作者论文20篇,已授权专利3项。传统中药的标准化和现代化是制约西部地区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问题。对“西部之光”资助的女贞子研究使我掌握了开展相关工作的能力和经验,针对西部地区道地药材的有效成分开展研究,阐明了菟丝子、淫羊藿、大黄、黄连和慈竹等中药的抗骨质疏松和抗炎药等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相关研究已经发表于《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和《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促进了相关中药质量标准的建立、开发和临床应用。目前我的团队正开展3个天然来源化合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癌和排卵障碍的临床前候选药物研究,期望最终能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结构和新靶点的创新药物。“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的申请和实施也提升了我承担其它国家级项目的能力。在“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的带动下,我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四川省青年基金等1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总经费500余万元。研究成果也使我成功入选2014年度四川省杰出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

  “西部之光”项目的实施,提升了我的个人综合能力,促进和带动了青年科技工作者之间的学科交叉与交流。“西部之光”项目并不是简单的科研项目,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过项目的实施提升个人开展科研工作和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在“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的带动下,我于2011年入选了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并当选为青促会第一和第二届理事。我组织本所青促会成员与生物所团委合作开展了“青年沙龙”系列活动,在2012年-2013年通过组织青年学者学术沙龙,野外考察,民意调查等10余次活动,已经将“青年沙龙”活动打造成生物所青年职工的主要交流平台,促进了本所内青年职工之间的相互了解,推进了所内不同学科进行学科交叉研究。该平台也成为青年职工反映意见和研究所领导听取青年职工意见的主要渠道,受到了科学院和研究所相关领导的重视和表扬。我也通过联系成都分院各研究所青促会小组,组织成立了青促会成都分会,制定了章程和架构,并当选为首届会长(2013-2014)。期间组织成都分会分别赴昆明分院和西安分院,开展青促会会员之间的交流;通过每年召开的成都分会会员大会,促进分院内部优秀青年人才的交流与学科交叉。我作为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理事(2013)、四川省青年联合会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2014)、成都市九三学社高新区委员会第二支社主委(2016)等社会职务,积极推动了成都分院青年科技人才对外的交流。我也获得成都市九三学社“优秀社员”称号(2012)和“优秀青年”称号(2013)。 因此,通过“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对于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的获得者,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谨记这一荣誉和责任,为西部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贡献我的最大力量!

  2009年度西部之光项目获得者王飞简介 

  王飞,男,19778月出生,汉族,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传统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等方面工作。入选2009年度西部之光重点项目的支持。2014年入选四川省杰出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目前已发表研究论文38篇,其中在《Oncotarget》、《Cellular Signalling》、《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篇,通讯作者论文20篇,已授权专利3项。已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3名,博士研究生3名。 

(责任编辑:麻晓东)
关闭页面
© 1996 - 2016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