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构筑人才高地 提升创新能力
【人民日报】“西部之光”20年
发布时间:2016-12-13 来源:人民日报 冯华 【字号:  

  “很多人问我‘西部之光’是什么?我觉得是起点、是火种,是我科研起步的‘第一桶金’,它点亮了我的人生,也让我有更大的力量回馈这片生养我的西部土地。”“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优秀入选者、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研究员司建华如是说。

  今年是 “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西部之光”)实施20周年。20年来,“西部之光”造就了一大批扎根西部、奉献西部的优秀科技人才,共支持各类入选者近2600人;取得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提升了西部科技创新能力,在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支持各类入选者近2600人,加快人才队伍代际转移

  今年37岁的司建华很年轻,却已经是研究员、科研骨干,主持完成了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在他和团队成员的努力下,确定了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生态需水的关键期和生态需水量,提出了黑河下游生态水量实时调度方案。项目成果被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黑河流域管理局等采用,让濒临干涸的居延海,恢复了古书记载中碧波荡漾的壮观景象。

  “博士毕业后第二年,我就拿到了‘西部之光’的项目,题目是‘黑河下游荒漠河岸林蒸散耗水及生态水需求研究’。25万元的科研经费不仅是雪中送炭,也确定了我今后的科研方向。”司建华说,从2010年开展该项目起,他就与黑河结下不解之缘,之后持续开展的“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恢复的水调控机理、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年,针对西部地区科技人才吸引困难和流失严重的双重问题,中科院启动了“西部之光”计划,以“优秀人才+应用项目”的模式,支持兰州、新疆和昆明分院各研究所以及水土保持研究所的100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同时,资助西部地区研究所在职博士研究生每人2万元,以支持其开展研究工作。

  1998年,中央组织部与中科院开始共同实施“西部之光”,并陆续启动了 “西部之光”联合学者项目、“西部博士资助专项”等。

  中科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刘伟平表示,20年来中科院累计投入4亿多元,地方配套支持经费4000多万元,通过项目实施培养科技人才,为西部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和领衔式学科带头人。据统计,“西部之光”支持各类入选者近2600人,选派“西部之光”访问学者3000余人。

  “西部之光”在助推入选者个人成长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单位整体科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了“种下一棵树,成长一片林”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了西部地区人才队伍的代际转移。

  采取“优秀人才+应用项目”方式,入选者共产生经济效益437亿元

  “西部之光”的独特之处在于采取了“优秀人才+应用项目”捆绑支持的方式。入选者申请项目,必须与所在地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既实现了科技项目的引领作用,又发挥科技人员的骨干中坚作用。据统计,“西部之光”入选者共产生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437亿元。

  两次承担“西部之光”项目的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文建对此感触颇深。“我在‘西部之光’实施的第二年就获得了支持,入选的课题是‘重离子诱变品种改良及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分子机理研究’,与张掖市农科所一起合作,采用重离子束辐照技术培育出了‘陇辐2号’小麦新品种。”据介绍,“陇辐2号”2003年通过品种审定,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品质优良等显著特点,已被大面积推广种植,经济效益显著。

  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永胜能够获得“西部之光”支持,也是由于他的研究课题——针对西部苛刻工业环境下对新型润滑材料与技术的迫切需求。“西部石油、化工、冶金等产业集中,设备中的密封部件在高温、腐蚀环境下容易失效,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造成泄漏、污染。”张永胜介绍,在“西部之光”项目支持下,他和团队实现了陶瓷复合材料的结构/润滑功能一体化,并正在进行相关的应用探索。

  20年来,一大批“西部之光”入选者聚焦地方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形成大量新的学科增长点,取得了大量科技创新成果,提升了西部的科技创新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历年入选者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近500项(其中国家级奖励56人次),授权专利3000多项。

  “西部之光”不仅仅局限在西部,而是坚持东西部融合的发展理念,“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借助东部人才优势促西部建设。

  2003年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联合启动的“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项目,支持西部青年学者“走出去”;2004年实施的“联合学者”项目确立了“请进来”思路,吸引东部及海外的人才到西部来开展交流合作。

  在“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实施20周年座谈会上,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周祖翼表示,“西部之光”计划之所以能够取得好的实施成效,一是党中央和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形成了齐心协力推进项目实施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探索依托项目实施带动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方式,引导和带动了优秀人才向西部的集聚;三是突出需求导向,着重培养西部发展急需紧缺的科研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四是深化东西部人才帮扶和对口支援,形成了协同攻关、共同受益的合作模式;五是发挥访问学者示范带动作用,打造了一支勤奋创业、勇于创新,扎根西部、奉献西部的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队伍。

  “一带一路”、精准扶贫新形势下,积极服务国家战略

  “西部之光”走过了20年,如今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今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实施和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序推进,必将进一步激发西部地区依托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西部之光”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科院兰州分院院长王涛表示,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创新驱动发展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西部之光”原有的项目体系已不能完全满足这些需求。因此,“西部之光”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资助的范围和领域应作出相应调整,投入力度也应加强,如此才能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为西部人才队伍建设再立新功。

  据了解,“西部之光”今后将紧密结合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精准扶贫工作,鼓励、引导青年科研人员集中解决突出科技问题。同时,加大对成果转移转化人才的支持,助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实施,不少西部科研人员都对“西部之光”的国际合作充满期待。

  据介绍,“西部之光”将秉持国际化理念,结合西部地区特色和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强化人才国际合作与交流,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开展“人才+项目”式的深度合作,加强人才“走出去”与“引进来”力度,扩大研究资源和研究区域,建立国际合作人才成长快速通道。

  还有专家建议,应继续发挥“西部之光”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大中科院与西部省区市的协同合作,强化技术、资本、人才、服务等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与优化配置。

(原载于《人民日报》 2016年12月13日 09版)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页面
© 1996 - 2016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