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中国科学报】“西部之光”20年:说不完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6-12-13 来源:中国科学报 丁佳 【字号: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研究员司建华的电脑里,保存着一些野外工作的照片:一望无际的沙漠、苦中作乐的篝火,甚至是翻倒在地的越野车……

  阿拉善荒漠野外作业的苦,在司建华身上变成了一种特有的乐观和执着。而照亮他科研之路的“火种”,是一个叫作“西部之光”的人才培养计划。

  “西部之光”是中科院于1996年在全国率先启动的以培养人才、稳定人才和吸引人才为目标的区域性人才计划。20年来,无数像司建华这样“初出茅庐”的科技工作者通过这个项目的资助,在西部扎下了根,他们就像长在西北地区沙丘上的柽柳一样,只要有一点水,就能顽强地活下去,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雪中送炭的人才计划

  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永胜坦言,在西北地区搞科研,是需要“情怀”的。一个现实的情况是,他读书期间的同学,毕业后大多选择去东部城市工作。

  张永胜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在博士毕业留所工作两年后,他获得了“西部之光”的资助。“这个项目对年轻科研工作者犹如‘雪中送炭’,确实起到了稳定人才的作用”。

  在“西部之光”项目的资助下,张永胜成了所里年轻的课题负责人。他针对西部苛刻工业环境和国家高技术领域对新型润滑材料与技术的迫切需求设计开发的纳米复合自润滑结构陶瓷,能够为西部工业和高技术领域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作用,解决西部石油、化工、冶金、污水处理等领域高温/腐蚀环境下的润滑和密封技术难题。

  上世纪90年代,西部地区科技人才工作的“瓶颈”和“短板”日益显现,科技人才吸引困难和流失严重两方面问题同时存在,直接影响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支持西部发展,加强西部人才培养工作,1996年中科院对西部地区研究所人才工作情况调研后,决定在全国率先布局西部地区青年科技人才专项,实施“西部之光”。

  20年来,“西部之光”造就了一大批像张永胜这样扎根西部、奉献西部的优秀科技人才。“西部之光” 支持各类入选者近2600人,中科院累计投入经费超过4亿元,地方匹配支持经费4000多万元。获资助人员中已有340多人成长为单位学术技术带头人。

  “西部之光”不仅出人才,还出成果。据统计,“西部之光”入选者已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近500项,授权专利3000多项,取得了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提升了西部科技创新能力。

  在西部,为西部

  在中科院新疆分院院长张小雷看来,中科院的工作“不一定非要‘高大上’,‘大博士’也要能解决‘小问题’。如果能给老百姓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这带来的成就感,可能比发几篇论文还要大”。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生物物理课题组组长李文建至今还记得,自己1997年第一次拿到“西部之光”项目资助时,立项书中写着的一条“军规”——研究应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

  这是“西部之光”与被资助者之间的一份约定,也是它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变承诺。

  带着这笔8万元的经费,李文建第一次走出了实验室,与张掖市农科所密切合作,采用重离子束辐照技术培育出“陇辐2号”小麦新品种。这个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品质优良、矮杆、抗倒伏、耐干旱、抗干热风的新品种,在2001—2003年区域试验和初步推广的3年间,新增产值4266.4万元,新增利润379.6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如果没有这个项目的支持,在科研经费如此缺乏的情况下,即使有想法也很难实施。”李文建感慨,“西部之光”促使他的工作跟地方结合得越来越紧密,让他成为了真正扎根西部的科研人员。而他的课题组也从研究所的“绿叶”,发展壮大成一支重要的科研队伍。

  20年来,“西部之光”入选者始终围绕解决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开展研究工作,他们在西部区域环境治理、野生资源开发、青藏铁路建设、民族医药开发、民生改善及公共安全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果。

  据统计,入选者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437亿元,取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为助力国家西部艰苦地区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越来越多李文建式人物不断涌现出来。譬如,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入选者王爱勤10多年来,以发展高效农业兼顾恢复西部生态环境为目标,带领团队开展了凹凸棒石缓释腐殖酸复合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与企业合作实现产业化,在甘肃“读者林”基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和兰州南北两山等地进行了近十万亩的成功应用。

  “光能传递”还在继续

  在许多入选者眼中,“西部之光”是他们研究工作的“起点”“火种”或者“第一桶金”。

  司建华第一次听说“西部之光”是在2002年,那时候他还是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硕博连读生。“那时候我的导师受到‘西部之光’的资助,开展集雨高效农业试验示范研究工作,而我的老家甘肃会宁就在做集雨,这是我第一次觉得自己离‘西部之光’是如此之近”。

  “西部之光”像一粒小小的种子,埋在了年轻的司建华心里。直到2010年,他也入选了“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一般项目,开展“黑河下游荒漠河岸林蒸散耗水及生态水需求研究”。该项目针对内陆河水与生态安全的国家需求,开展黑河下游生态水需求研究。成果为黑河黄藏寺水利枢纽工程规模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水量调度方案提供了前期工作基础。

  之后的几年,司建华团队中的年轻人也开始陆续入选“西部之光”,开启了自己的科研生涯。就这样,从参与前辈的“西部之光”项目,到自己独立承担“西部之光”项目,再到团队成员也开始受到资助,“西部之光”在助推入选者个人成长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单位整体科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了“种下一棵树,成长一片林”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了西部地区人才队伍的代际转移。

  “西部之光”还走到了中科院外,累计培养支持地方人才近400人,其成功经验也被多地借鉴学习,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同时,中科院对西部地区人才的倾斜支持举措得到了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院地共建人才队伍、合作共促科技发展成为普遍共识。

  “功以才成,业以才广。20年来,‘西部之光’计划不断扩大光热覆盖效应,为服务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说,在“三个面向”“四个率先”新办院方针的指引下,中科院将不断优化布局,提升管理,推进“西部之光”计划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升级调整。作为一项特色鲜明的区域人才计划,“西部之光”计划必将在服务国家西部发展战略、构筑西部人才高地和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6-12-13 第4版 综合)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页面
© 1996 - 2016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