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时事专题 > 世界读书日 > 背景资料
王蒙开讲《老子的帮助》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韩小蕙 发布时间:2010-04-22 【字号: 小  中  大   

一本华夏出版社出版的新书《老子的帮助》摆在我面前,黑色的封面上,一个大大的白色“道”字飘逸其上,犹如舞蹈,犹如风,犹如灵魂。翻开来,依老子《道德经》顺序,共81章,讲世道人心,讲生命智慧,讲人生成败,讲历史现实,洋洋洒洒近36万字,可谓一部专业的学术著作。
说实在的,著名作家王蒙的这部新书,着实吓了我一跳,因为这些年在这儿那儿,没少见到他的散文、随笔、诗歌、小说等等跳出来,让人眼睛一亮;去年他127万字的三卷本自传《半生多事》、《大块文章》和《九命七羊》也刚出齐。现在,这么厚重的老子讲述又出版了,写得可真快啊!
快是一方面,还广博深刻。王蒙以多元化的思考向度,融老子的大道于生命体验与真实的人生经历,为现实的困境解疑释惑,为心灵的安顿寻找支持,为人际的和谐苦觅方法。他还从审美的角度切入,带来了独特的王氏文化体验。例如他解释“上善若水”:“我们中国的诗词,对于水可以说情有独钟,在屈原里头,他就是借用当时的民歌《渔父》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李白的诗里头: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上善若水这四个字给老子搭建了一个精神的乐园。”
可以看出,王蒙对《老子》的研究已经烂熟于胸,信手拈来,皆有所悟,皆成文章。为此,从今年3月8日开始,北京电视台《中华文明大讲堂》栏目于每周日上午11:05,请王蒙开课《老子的帮助》系列讲座,目前已讲了四讲。讲座机智幽默又深入浅出,既引用老子,又取材于现实。当过多年老师的王蒙口才绝佳,他把这一优长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自己过瘾,听众也过瘾,笑声不断,大呼享受。
在我们一向的印象中,王蒙是小说家王蒙、散文家王蒙、诗人王蒙、红学家王蒙,却从未闻“老子”王蒙。记得上世纪80年代,王蒙曾对整个文坛提出“作家学者化”的问题,振聋发聩于一时,惊醒了多少梦中人。那么眼前的《老子的帮助》,是否就是那之后的身体力行呢?
王蒙回答说:不,还要早得多。《老子》比较绝,我年轻时就已经迷上了《道德经》。当时看的是任继愈教授的注本,不都懂,但很有收获。因为那时的我也比较浮躁,比如下象棋,光盯着人家的车,就惦着哐哐几口把人家吃了,完全不想人家随后就把我的老将吃了。读了《道德经》,“一个天地不仁、一个宠辱不惊、一个上善若水、一个不争故莫能与之争、一个无为、一个治大国若烹小鲜、一个生也柔弱死也坚强,就把我惊呆了。老子深不见底,他的论述虽然迷迷瞪瞪,却让人大开眼界,一下子深刻从容了许多。”
《老子的帮助》这部书,王蒙说是他花了近5年考虑斟酌的结果,他以他的亲见、亲闻、亲历与认真的推敲思忖,为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理论提供了一个当代中国的人证、见证、事证、论证,也许还有反证。“证词”一说使王蒙满意至极。针对此次的讲座,他又说,《老子》艰深,不好讲,要把一个相对深奥的东西讲通俗,比把通俗的东西讲深奥要难得多。但王蒙到底是王蒙,他有他的方法,他把观念、命题、经验、心情等等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了一起。说来王蒙平时兴趣广泛,大事小事,几乎说不上有什么事情不让他感兴趣的(他还自己做酸奶、种梨树呢,对数学也有兴趣,看不懂也看,还特有激情),这些都帮了他的大忙。王蒙说:这就是我的方法,比如讲到《老子》谈知与不知,我引用了拉姆斯菲尔德当年得了一个‘文理不通奖’做例子,我相信全世界没有人能把老子和拉姆斯菲尔德联系在一起……”
王蒙1934年生于河北,迄今为止已出版一百多部著作,有三千多万字了,现在依然保持着以往笔耕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有年轻作家问过王蒙:是否年纪大了,就会出现智力弱化、思维不灵等危机感?
王蒙是这样作答的:“你说的这种情况,我现在还没有,但也许‘明年’可能出现吧?这是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的自然规律。所以我现在也在警惕审美疲劳问题,一旦出现了,我会自觉退出人生舞台,别招人烦。但在‘明年’到来之前,我还是要努力做点事。”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