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科苑榜样>先锋故事
全国文明单位
推进创新文化建设 增强创新发展软实力
——记上海技物所创新文化建设工作
发布时间:2016-05-10 来源: 【字号:  

  当前,对上海技物所而言,国家战略需求任务重,必须确保重大型号任务和有效载荷发射;用户和上级领导期望大,必须加强风险防控,扎实完成重大任务;人才队伍保障要求高,必须加强队伍的稳定、培养和引进;这些特点对研究所建设与时代需求及组织特征相适应的研究所创新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以实现研究所战略定位和科技发展目标作为创新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大力弘扬“求实创新合作守信”以及“实干见物”的所风精神,为激发创新思维、培育创新人才、产出创新成果,实现研究所科学发展,发挥“文化强所”的不可替代作用。

  一、构建先进的价值理念体系

  研究所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和内部流程优化,为国家创造满意的优秀科技成果。营造优秀研究所文化的过程就是将所的价值观和美好“愿景”传达给每位职工,并最终实现与个体的价值理念相统一的过程。在多年持续深入的创新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研究所使命和“国家任务高于一切”的共同价值观,使之逐步成为全所职工的共同追求和行为规范。

  1.培育团队文化,科技团队在实践中历练成长

  团队文化是我所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支撑整个研究所文化体系的灵魂。打造一流的科研、支撑以及管理团队是形成研究所整体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

  一是围绕所的战略使命和学科优势,聚焦所的重点培育方向,培育核心团队。积极开展创新研究和技术攻关,力争为所的未来重大科研成果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加大力气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营造争创一流团队的良好氛围。三是引导团队创新,提倡团队合作,弘扬善于协作、取长补短、齐心协力、协作攻关的团队精神,促进团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传承“实干见物”技物所的“工程文化”,其精髓是崇尚为国家争做大事,“以人为本”做成大事。这种“为国家做大事”的文化影响着全所每一个人,每一个团队。近年来,一支支年轻的科研团队充分继承并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航天精神,在不断的科技实践中经受着磨练,在磨练中稳步成长,不断地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如:环境一号B卫星红外相机研制团队平均年龄仅为28岁, 在我所深厚的技术基础上,勇于创新,协力攻关,创造性地设计出轻便的星上定标系统,有效减少整体重量和功耗;成功研制出反射率误差仅为千分之四且镜面间平行度达角秒级的双面镜,确保了相机各项指标满足用户要求。嫦娥二号激光高度计研制团队仅用2年时间完成了项目立项到正样产品顺利出所。高素质的年轻队伍不仅按时保质地完成了激光高度计产品的研制任务,而且相较国外同类产品大幅降低了研发成本,赢得了我国在该领域研发的主动权。“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研制团队充分发扬“白加黑”、“五加二”精神,不舍昼夜,攻坚克难,最终确保了研制任务的圆满完成。

  2.弘扬传统文化,倡导立足岗位创先争优

  近年来,研究所相继通过组织“弘扬航天精神,规范型号管理”培训会,汤定元、匡定波院士学术思想报告会、“进入红外领域五十周年”纪念会、“风云精神激励我们奋进”报告会、“创导科学精神,坚守学术规范”报告会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加强对年轻科技和管理人员的理想信念培育,坚持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员评选、文明部门(班组)评选、优秀青年标兵和技术能手评选等选优评优长效机制,通过树先进,立标杆,学习身边鲜活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教育感染广大职工,牢固树立把国家需求放在首要位置,在工作岗位上实践人生价值的理念。

  加强组织所内教育培训,通过老同志和骨干的传授经验加快年轻同志成长,满足所的发展需求。要求从所和部门两个层面开展教育培训,制定工作计划。内容涵盖了素质教育、专业技能与岗位技能培训、管理规章制度、安全与保密意识教育等多方面。据统计,近两年内约有近3000人次职工参加所级层面的各类培训,获得了99%以上的满意度。同时,组织开展了各种技能比赛和交流:机械加工岗位技能竞赛、电装工艺技术交流以及“空间转动部件”技能交流与培训。鼓励“人人可以成才”,期望广大职工立足岗位提高技能,建功立业。

  二、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建设品牌活动

  创新文化的目标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励人去创新。这就对科技创新的学术氛围和人文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和方式,以激励和激发职工、研究生全身心地投身科技创新活动。

  1. 设立“创新专项”。围绕科技发展需求,积极部署科技创新活动,探索新技术,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特别是针对研究风险大、创新性强等新技术特点,探索经济资源综合利用和管理创新的支持方法。我们出台了所级创新专项、所级创新装备平台建设管理办法,每年支持所级创新项目1000万元,把创新基金75%投入到所前期技术研发,25%投入到新概念补充验证,力图缩小“可能做”与“正在做”之间的差距。近两年,所级创新专项投入经费约1500余万元。

  2. 启动“创新种子基金”。自2009年启动“创新种子基金项目”,旨在通过支持在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有效激发职工、学生创新学习的热情。至今已开展了3期,目前第四期已启动。三期共有256个项目得到基金支持,400多人次参与活动,在全所营造了创新学习的良好氛围。“宽温状态蜗轮蜗杆付装配工艺”、“碲镉汞芯片表面清洗方法改进”等一批项目已在科研生产上得到实际应用,有效提高了科研生产和管理效率。

  3. 推出“学术沙龙”。为充分发挥学术交流作为原始创新源头的积极作用,推动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按照所创新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从2006年7月起推出“学术沙龙”。主题式的交流倡导自由探究为年轻的学术观点、理论以及科学灵感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空间和舞台。学术沙龙对营造开放、轻松的学术氛围,形成自发的学术讨论和研究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所党政领导的支持下,所学术委的精心培育下,学术沙龙已然被打造成了我所一项创新文化建设的品牌项目,目前已成功举办300多期。为职工和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多学科交叉、自由探讨学术问题的良好学术交流平台。

  4. “青年创新论坛”和“党员讲坛”。相继开辟了青年创新论坛和党员讲坛2个平台,一是进一步丰富创新文化建设活动载体,赋予学术沙龙更多的内涵;二是探索建立符合青年职工特点的,具有技物所特色的学习型组织建设文化交流平台;三是加强对青年人才、青年科技创新骨干的培养和支持,为更多的年轻人提供交流和展现自我的舞台;四是尝试通过这两个平台宣传、推介所内优秀党员和骨干的先进事迹,使所的价值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根植于每一位技物所人的脑海之中。

  5. 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从推进知识管理,提高知识价值和使用效率出发,谋划建设具有互联网、内部网和涉密网三大功能的所级信息化管理平台。目前,科研管理、资产管理、物资采购等模块已完成测试,图书馆科研文献资源共享目标已实现。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科研信息协同功能,推行所ARP办公自动化及仪器设备网上签批流程、扩大知识仓储数据库使用范围。为科研项目管理、人财物的资源优化以及知识共享提供有效技术支持,不断增强承担和完成各项科技创新任务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保障和激励创新的制度与管理体系

  1. 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培养造就发展所需优秀人才。按照院的要求,结合所综合配套人力资源改革试点,我们着重对岗位设置规划、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开展研究,形成系列相关政策、方案与举措,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

  ——加强岗位职责建设。推进“创新岗位设置与聘任实施办法”,完成创新岗位梳理设置与聘任,出台《中层干部(部门第一责任人)岗位问责的实施意见》,制定《岗位责任追究办法》和《岗位职责说明书》,严肃岗位职责,强化型号职责培训和履职追究。

  ——优化激励评价政策。完善岗位津贴分配方案和调整机制,合理确定分类别岗位津贴标准和级差,对同级岗位津贴实行宽带管理。推进与职责、绩效挂钩的工资体系改革,将绩效工资向岗位津贴转移。研究对研究室、课题组绩效分配的宏观指导办法,推进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在嘉定园区探索运用灵活的用人机制,如劳务派遣,实现公司化运作。

  ——优化职称考评体系。在职称等评价机制上,坚持职称体现能力和水平的导向机制原则。完成支撑、职能部门岗位梳理和首次分级聘任,规范管理和支撑人员竞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条件要求,推进专业技术职务初选分类评审力度;完成研究室专业组的认定和考核评估。

  2. 推进目标管理,落实部门责任制。为推进所的总体发展,加强对部门工作的引导与管理,根据所长年度工作目标和所长的要求,党委组织成立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工作组。经过广泛调研和听取意见,组织各部门制定以用户满意度、经济(管理)效益、创新学习、流程再造等方面为导向的目标责任书,完成所与各部门的签约。同时,创新考核机制,组织推进目标管理考核评价体系。根据科研、支撑、管理部门的不同特点,首次建立分类考核,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加强考核与绩效挂钩的力度,对进一步明确部门领导责任,围绕所的总体目标而有效调动部门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发挥了积极作用。

  3. 凝心聚力,营造团结和谐文化氛围。创新文化是一种粘合剂,是整个组织团结一致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持,可以激发创新主体创新的灵感。我们从关注职工生活出发,努力提高职工的生活待遇。

  ——重视青年职工住房的问题,推进制定相关措施,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提高新聘职工每月预发住房补贴额度,承包上外贤达学院宿舍,积极争取市公租房和配售房,实行公租房补贴政策,力争缓解青年职工住房困难。

  ——坚持以人为本,从岗位津贴、职工体检、生日慰问、疗休养制度、通讯补贴、健身体锻等各方面,改善和提高职工福利,增强吸引人才、稳定职工的凝聚力和幸福感。续购住院与重病医疗保险,为全所职工购买公共交通意外保险,增加商业门急诊医疗保险及女职工生育保险。

  多年创新文化建的工作实践,我们的体会是:

  1. 创新文化建设必须与创新活动紧密结合。创新文化建设的载体是创新活动,主体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因此,创新文化建设必须与创新活动紧密结合,成为参与者的自觉行动。好的内容需要好的活动载体,创新文化建设的内容与活动形式如何有机结合,并持续推进是一个难题。为此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活动形式,使之成为创新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 创新文化建设重在培养职工的创新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创新文化对于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内涵。鼓励试验和探索、容忍失败、奖励创新贡献、提倡科学民主等因素,都构成了各类组织创新文化的基本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可以搭建出许多激发职工创造力的小舞台,使得创新之花可以遍地开放。

  3. 创新文化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创新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绵延不断、永续更新的,从任何时间点算起,都处于起点,而且看不到终点。所以,与之对应的创新文化建设,必然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必须每天都要为创造一个新的明天而不断奋斗,而我们所积淀的创新文化因子又将成为日后文化创新的基石。

  研究所创新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渐进的系统工程,它渗透到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必须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要精心组织、统筹规划、广泛宣传、集思广益、务求实效,把创新文化建设与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协调发展,使创新文化真正成为引领科技人员推进科技创新的灵魂和动力。

(责任编辑:麻晓东)
关闭页面
© 1996 - 2016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