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科苑榜样>两优一先>优秀共产党员
毕献武
发布时间:2016-07-22 来源: 【字号:  

  毕献武,女,49岁,博士,研究员。1989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9、2002和2007年分别赴瑞典哥德堡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加拿大Trent大学留学和合作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床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地质学报》副主编和《矿物学报》编委等,是两年一次的全国性大型系列会议“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秘书长。2007年当选贵州省第十次党代表大会代表。先后获全国“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全国三八红旗手”、“贵州省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妇女”和中国科学院“西部学者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或奖励。 

  1、始终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深受职工好评 

  毕献武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践行“三严三实”,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真诚为职工和研究生服务。无论大事小事,她都能从大局出发,以方便大家、关心大家和尽可能使大家满意作为出发点。在实际工作中,作为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常务副主任,她努力协调平衡和处理各方面关系,把为科研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纳入重要职责范围。对一些能立即办的事情,从不拖拉,马上解决;对一些暂时无法解决的,向群众解释清楚,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求落实到日常工作中,真正起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受到职工和研究生的广泛好评。在几乎所有以票决进行的各类考评中,她的优秀票基本都是最高的。她还积极配合实验室党支部开展各项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以发挥共产党员在实验室科研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2、为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自2006年担任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以来,她工作踏实,任劳任怨,无论科研任务多重,始终把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放在首位,积极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协助实验室主任做好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工作。作为2006年开始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任务繁重,管理工作琐碎,她从未因为科研工作忙而推诿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她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重要规章制度,为实验室高效运转提供了可靠保障。2015年上半年国家科技部要对实验室进行评估,对于刚搬迁至新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设备的安装调试等工作的时间紧、任务重。自2015年大年初四至2015年5月,她没有休息1个周末,加班加点,努力工作,按预定计划完成实验室的搬迁并保证了大型设备的正常运行。毕献武同志任职以来,与实验室领导班子一道,团结奋进,充分调动实验室各类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具体措施倡导协力创新的团队合作精神,推进了实验室的高效运行,实验室在队伍建设、实验室平台建设、创新文化建设、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产出以及国内外合作交流等方面均迈上了崭新台阶。实验室呈现出很好的发展态势。 

  3、科研工作取得突出成绩 

  毕献武能正确处理好科研与管理的关系,在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科研工作亦取得突出成绩。她主要从事Cu、Au、Pb、Zn矿床地球化学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项目课题、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10余项。由于工作性质决定,地球化学研究工作需要进行经常性的野外考察。作为女同志, 毕献武克服野外的艰苦条件,勤奋工作。近年来,她带领研究团队走遍西南三江地区的主要矿区,在富碱侵入岩与Cu、Au成矿关系、富碱岩浆-热液系统Cu、Au成矿过程和碰撞造山过程中Pb-Zn-Cu-Ag成矿作用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1)通过对三江地区哀牢山—金沙江富碱斑岩带斑岩型Cu(Au)矿床的研究,揭示出富碱斑岩带Cu–Au成矿作用与印度–亚洲大陆持续碰撞造成的金沙江–红河走滑断裂的南北差异性走滑作用密切相关,岩浆的高氧逸度是控制金沙江—红河Cu、Au矿床成矿的关键因素之一,壳幔相互作用过程制约了该区Cu、Au超常富集;(2)系统开展了兰坪盆地Pb-Zn Cu-Ag矿床成矿流体来源、性质和演化特征研究,初步揭示了成矿作用和成矿分带是复杂流体系统演化的结果。研究工作对深入揭示兰坪盆地成矿动力学机制及金顶Zn-Pb矿床元素超常富集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论文被广泛引用。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 

  作为博士生导师,她已培养硕士和博士20人。为国家输送了较多优秀人才。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页面
© 1996 - 2016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