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科苑榜样>两优一先>先进基层党组织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光所环境光学中心党支部
发布时间:2016-07-21 来源: 【字号:  

  中囯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机械研究所环境光学研究中心党支部成立于2010年4月,2014年10月经民主选举,产生现届支部委员会,支部书记1人,支部委员4人。现有中共党员40人,占职工总人数51.3%。 

  近年来,在合肥研究院党委和安光所党委的具体领导下,环境光学中心党支部认真学习十八大会议精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号召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努力践行“三严三实”,在日常工作中,创新学习方式,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纲领,围绕“四个率先”具体要求,组织安光所环境光学中心全体职工在国内率先系统地开展了光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集成创新研究,开拓了我国环境光学新领域。面向国家环境监测现代化战略需求,把应用基础研究与高技术创新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环境污染物实时在线光学监测新方法、新手段、关键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创新为主线,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环境光学与技术研究方向,为国家的环保决策、环境安全、发展国民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五年来,环境光学中心党支部“围绕科研,服务科研”。努力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成果应用于具体实践中。在平凡的岗位和工作中,着力发现和树立先进典型,以“榜样”引领广大党员群众,凝心聚力,共促科研事业发展。目前,实验室承担国家纵向课题项目128项,其中承担的国家863重大、重点和国防高技术等项目50项,均取得重要进展;承担中科院创新项目21项,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项,项目进展顺利;承担地方及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27项,取得多项技术突破;承担的航天项目3项,完成预定的研究目标;承担企业委托横向项目65项,突破多项技术瓶颈。 

  同时,环境光学中心获得数十项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环保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获成果鉴定13项;申请专利138项,其中发明专利96项,已授权专利84项,软件知识产权登记93项;发表论文总计470篇,其中,SCI论文166篇,EI论文140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115篇,一区论文2篇,二区论文13篇,实现多项技术产业化。在具体科研工作中,环境光学中心党支部努力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号召和组织广大党员在科研一线“建功立业”,树立起党员“吃苦在前,讲求奉献”的良好形象。有困难,党员上,在关键技术攻关上,组织建立“党员技术攻坚队”,不分昼夜,保质保时保量完成各项艰巨任务,具体表现为: 

  1、大气细颗粒物在线监测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中,组织和协调技术骨干党员组成“技术攻坚队”,在短时间内,攻克了大气细颗粒物在线监测关键技术,提高我国大气颗粒物在线监测设备的技术水平,增强国产仪器设备的竞争力,研发具有自主产权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粒谱分布、碳素含量、消光时空分布的自动在线监测技术和设备,重点解决大气颗粒物监测仪器设备使用中的特殊环境适应性、仪器稳定性和可靠性等核心关键技术问题,促使我国高档环境监测仪器研发和技术水平的新突破。获授权8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登记,拥有全部知识产权,部分成果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和2014年度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项目成果支撑了我国多家环境监测仪器生产骨干企业发展,近3年已在全国20余个省市共安装大气细颗粒物监测设备2103套,实现新增产值2.5亿元,新增利税9533万元。项目成果改变了我国部分业务化环境和气象监测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为国家环境和气象监测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了我国大气颗粒物监测设备的科技进步,促进了我国环境监测仪器产业的跨越发展。 

  2、区域大气综合立体监测关键技术和方法研究及系统应用项目,针对中国大气环境监测网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对SO2、NO2和PM10开展了连续在线测量,但远不能适应当前大气复合污染控制对污染监控的技术要求的现状,环境光学研究中心的广大党员同志与相关专家一起开展了区域大气综合立体监测关键技术和方法研究工作,完了大气成分和大气颗粒物时空分布探测技术与方法,提出了快速测量污染气体、气溶胶、大气细颗粒物水平垂直分布、区域污染分布遥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开展主要气态污染物、细粒子的垂直分布、区域特征、输送通量研究,实现对多种大气痕量气体的立体探测。自主研发的系列环境光学监测设备,构建了城市大气污染时空分布监测技术系统,开展了典型城市大气环境综合外场观测实验示范,弥补了地面常规监测网不足;为青奥会、APEC及阅兵等国家重大赛事活动空气质量保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获得了6项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登记35个,发表文章11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各1次。主要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拥有项目技术全部知识产权。 

  3、面对我国在高超声速领域高技术的需求,党支部会同中心迅速组织以党员为主要技术骨干的技术团队,开展TDLAS流场诊断技术的研究,建立了最高可达2800K的高温光谱实验系统,对燃烧流场中CO2、CO、H2O、O2等重要特征气体的高分辨光谱特性进行了研究,解决了数据库中光谱缺失所带来偏差,使得系统温度测量误差从20%以上降低到5%以内,达到了发动机测量的精度要求;提出的多参数反演算法,通过迭代优化分子吸收线型参数,简化线型函数,实现了基于吸收光谱的气体组分浓度、温度、流速的快速反演,解决了燃烧流场特征参数反演的难题;利用研发的TDLAS燃烧流场诊断实验系统,在超燃冲压发动机台架试验中进行了多次测试,为发动机模型校验、燃烧状态分析及优化提高了可靠的数据依据。项目以党员技术骨干为依托,建立了国内唯一的温度可达2800K、最高气压达30atm的高温光谱实验平台,解决了公开光谱数据库中光谱线强、光谱展宽系数、中心波长误差较大无法满足流场诊断精度需求的问题,培养建立了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在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流场方向的高精尖队伍,为十二五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十三五两机专项航空发动机燃烧流场诊断技术研究奠定了人才和技术基础。  

  此外,机载、星载大气环境遥感系统研发及应用、环境光学监测新方法与技术、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与控制等方面的工作也卓有成效。 

  “打硬仗,靠党员”,“讲辛苦,看党员”,这样的思想在环境光学中心蔚然成风。在中心涌现出一批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的党员同志,先后有数十位同志获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安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奖”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青年科技奖”等多项奖项和荣誉。环境中心党支部也在2013年度获评“安徽省青年文明号”。 

  目前,环境光学中心党支部正带领环境光学中心全体党员群众,面向国家环境监测现代化战略需求和国际环境监测技术前沿,努力开拓我国环境光学新领域。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页面
© 1996 - 2016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