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专题>时事专题>芦山救灾:中国科学院在行动>媒体报道
【中国科学报】“余震说”由何而来
发布时间:2013-04-25 来源:中国科学院 【字号:  

“雅安芦山地震为震级6.7、震源深度10.2公里的逆冲断层。该地震与汶川地震有密切关系,可视为汶川地震的强余震。”4月20日,在芦山地震发生后几个小时,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副研究员王卫民等第一时间发布了该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的初步结果。

当天恰逢周末,一大早得知地震消息后,王卫民就匆匆赶到所里。“只要发生地震,国内的6.5级以上、国外的7级以上,我们都会在第一时间作一个结果,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资料。”

震源研究是地震学中很大的一部分,也是王卫民所从事的领域。“方法和程序都是现成的。地震刚发生,能做反演的都是远场的资料,现在有全球地震台网(GSN),地震后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资料就可以下载。那些资料已足够获得一个比较初步的结果了。”

王卫民从IRIS数据中心下载了地震数据资料,用于研究地震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过程。他选取其中信噪比较高并且沿方位角分布比较均匀的31个远场P波波形(震中距位于范围之内)数据进行点源模型的震源机制解反演,随后根据反演结果,再利用31个远场P波波形并增加14个SH波波形资料用于震源过程反演。初始破裂点取美国地调局(USGS)给出的震中位置。

“计算出结果大约一两个小时,包括资料处理到出一个初步的结果。”王卫民介绍说。 

结果显示,雅安芦山地震为震级6.7、震源深度10.2公里的逆冲断层。

一般情况下,震源机制的反演就到此为止了。不过,王卫民等人的工作更进一步。他们再把地震断层划成小块,加入波形记录,反演出断层上每一个小块的滑动,得到滑动分布图,再算出烈度。“希望对抗震减灾多提供一些信息。”

研究显示,破裂在断层面上的分布比较集中,震中区的地震烈度约为9度。主震和余震分布于龙门山断层带西南端的彭县—灌县断裂带上,位于汶川地震后的库伦应力增加区域内,且两者震源性质相近,均为逆冲断裂为主。

王卫民据此判断,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有促发效应,芦山地震可看做是汶川地震的强余震。

汶川地震后,龙门山北部的青川附近发生过几次6级以上的余震;龙门山南部断层没有发生滑动,也没有发生大的余震。而一些专家在研究汶川地震对周边断层的影响时发现,龙门山南部断层上的库伦应力增大。

“库伦应力增加的地方,就有可能发生余震。”王卫民解释说。

此前,有专家明确表示,芦山地震不属于汶川地震的余震。究竟芦山地震是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呢?

王卫民说,这跟对余震的定义有关系。关于余震,在学术上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我们认为,虽然两次地震的位置和时间都相对独立,但芦山地震还是受汶川地震的影响很大,与汶川地震有密切关系,可视为汶川地震的强余震。”

芦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的初步结果公布后,这几天已有不少研究地震的专家问王卫民要详细的计算结果。“他们可能会根据这个结果作一些其他方面的研究,比如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这个部位发生地震。”

王卫民认为,为什么会发生此次地震、为什么隔了5年,可能是以后研究的一个热点。“这些问题涉及很多领域,不是我做的这部分工作可以解决的。当然,我也会继续跟进。”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3-04-25 第1版 要闻)

关闭窗口
© 1996 - 2013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