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专题>时事专题>芦山救灾:中国科学院在行动>媒体报道
【文汇报】是汶川余震还是独立主震?
发布时间:2013-04-21 来源:中国科学院 【字号:  
20日上午8时2分46秒,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地震。这场震源深度13千米的7.0级地震,一下勾起了人们对5年前汶川地震的回忆。两场地震的震中相距仅80公里,芦山地震是汶川地震的余震吗?还是另一场主震?它意味或预示着什么?记者就此请教了多位专家。
位于同一裂带,不在同一裂缝
地震一发生,相关猜测、解释便层出不穷。四川地震局发出消息,认为这是一次独立的地震,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原上海市地震局研究员尹京苑解释,位于川西的龙门山断裂带在更细致的地质构造上,又分四大裂缝。这次地震的震中虽然离汶川仅80公里,却不在同一个裂缝上,由此专家认为它是一次独立的地震,而非汶川地震的余震。
然而,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名誉院长、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教授的看法却不同。龙门山地震断裂带是一条长470千米、宽60-100千米、震源深度0-40千米的地震带。大量余震都不在同一个“裂缝”上,但是大都在由大量大小长短不同的“裂缝”构成的、宽约60-100千米的带——龙门山地震断裂带上。不在同一个“裂缝”上并非是一次独立的地震的充足理由。他认为,这就是汶川地震后一直未曾发生的大余震。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当天,陈运泰院士带领学生综合国内外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资料,分析反演出了汶川地震断裂层的破裂错动分布。在这幅分布图上,显示出两个较大的破裂“亏空区”,迄今未发生余震。其中一个就在汶川西南约100千米、紧靠雅安的宝兴。当时他就指出,这一区域极可能发生7级左右的强余震。
地震学中有一条“巴特定律”:主震与最大余震的震级之差,平均为1.2级。根据汶川地震的震级,其最大余震当有7级,但此前余震未超过6.4级。如果用世界通用的“矩震级”来测算汶川、芦山两场地震的震级,恰好符合巴特定律。
陈运泰告诉记者,从震源位置、震源机制和震级大小看,芦山地震是汶川大地震的强余震,是汶川大地震的破裂向西南方向的发展。5年对于“复发周期”达数千年尺度的地震(如汶川地震)而言,只是一瞬间。
芦山地震次生灾害弱于汶川地震
芦山地震发生不过半天,名山县玉溪河金鸡峡附近就出现了堰塞湖。汶川地震的次生灾害之惨剧,更甚于地震本身。那一幕幕惊心动魄还会重演吗?在这点上,专家意见颇为一致:基本不会!
尹京苑告诉记者,地震等级相差一级,所释放的能量相差30倍,故而芦山地震释放的能量仅相当于汶川地震的1/30,日本“311”地震的1/900,且雅安地势较汶川平缓,高山峻岭、深沟大河不像汶川那么密集,纵然地震引起的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灾害无法避免,也不会如汶川地震那样厉害。
陈运泰指出,到现在为止,芦山地震已经发生了多次4.6-5.1级的较大余震,震源深度10-13千米,芦山地震本身的破裂也没有扩展到地面,因此对地表的影响相对较小,次生灾害不会像汶川地震那么严重。然而,相对于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来说,震中区人烟较稀少,也已知有125人死亡,相对于这个区域的人口密度而言,伤亡已经不小了。
记者致电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崔鹏研究员时,他正准备上车赶赴地震灾区。他与同事已接到了来自省委的任务,要尽早前去排查震区各处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及时作出危险性评估。
“滑坡、崩塌均会导致道路堵塞、通讯中断,在地形狭窄处还容易形成堰塞湖。”他说,即便次生灾害不会如汶川地震那样严重,但还是会给营救灾民、灾后救援带来许多困难,故需及时调查,早作防范。
活跃地震带并不“宜居”
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汶川、雅安地震均属此类。
地壳活动活跃的地区,往往有奇峰深壑,景色秀美瑰丽,但这些地区并不宜居。陈运泰回忆,40多年前他在宝兴、邛崃、芦山、天全、雅安、大邑一带考察,那里人烟稀少,十分贫穷。然而,现在当地经济已有发展,人口也增加不少,遭受地震灾害的危险程度也随之增加。
而且,这类地震有“成丛性”,在时间或空间上会扎堆出现,使人感觉地震特别频繁,也加剧了某些地方的“不宜居性”。
尹京苑认为,地壳活跃带上实在不适合发展人口密集的城镇,即使要发展,也应对公共设施、各类建筑实行严格的防震标准,以尽可能确保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原载于《文汇报》 2013-04-21 05版)
关闭窗口
© 1996 - 2013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