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二等奖
重温我们走过的路
发布时间:2018-11-02 来源:软件研究所 【字号: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我国的科技事业迎来了民族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1984年5月,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科学院决定筹建软件所。1985年3月1日,“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印章正式对外启用,标志着科研“国家队”从此有了软件所的一席之地。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通过一组组照片,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软件所的快速发展。

  1.办公场地从“八大处”到独立科研大楼

  建所之初,由于资金设备短缺,只能租用办公场地办公,“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的牌子没地方挂,只能挂在房间里。所内各研究室零零星星地散落在从中关村到白石桥、沿途租用的办公场所,职工苦中作乐戏称其为“八大处”。

1986年12月,建所之处,租用办公场地,牌子只能挂在房间里

1990年冬租借计算所北楼几间办公用房

2006年投入使用的5号科研楼                      2010年投入使用的7号科研综合楼

老园区一角                                新园区一角

  2006年11月,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5号科研楼投入使用;2010年2月,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7号科研综合楼投入使用,至此软件所科研办公环境彻底改观。园区也得到美化绿化,多次获得“爱国卫生先进集体”、“绿化先进单位”、“花园式单位”等称号。

  2.配套保障设施从简陋局促到宽敞明亮

  2010年2月,随着7号科研综合楼的启用,职工就餐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新建食堂地下两层1190平方米用于后厨备餐,地上两层1760平方米用于员工就餐,为园区广大职工和学生提供了舒适安心的饮食环境,保障了广大职工和学生舌尖上的安全。2014年食堂被北京市卫生局评为“食品卫生等级A级单位”和“北京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食堂”。

  3.科研工作从两台微型计算机到三大科研体系健全

  从建所之初仅有两台16位微型计算机,到如今形成了以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龙头的基础前沿研究、软件高技术研究和软件应用研究三大科研体系,建立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重点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方向的学科布局。从最初的5位筹建者到现在的千余名师生员工,30多年里软件所人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勇攀科学高峰。中国早期操作系统、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等软件科学和技术里程碑式的发展,都出自软件所和软件所的前身。软件所人确定了英文单词“software”为“软件”的中文叫法。

早期的笔记本电脑(TOSHIBA,1986年)

  建所三十多年来,软件所在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创新贡献。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40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8项、三等奖2项。2016年,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具有千万核扩展能力、适应于众核架构的全隐式求解器软件,其应用成果“千万核可扩展全球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获得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学术奖——ACM“戈登·贝尔”奖,实现了我国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入选201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戈登·贝尔”奖获奖证书

  传承历史,创新未来。感谢老一辈软件所人为软件事业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他们是国家改革开放40年的亲历者,也是软件所快速发展的创造者。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担当、新的作为,新一代软件所人将秉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瞄准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把握研究所发展机遇,为软件所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再创软件所新的辉煌!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页面
© 1996 - 2018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