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二等奖
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
发布时间:2018-11-02 来源: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余申 【字号:  

  1983年,受德国(西德)宇航研究院推进技术研究所所长Gert Winterfeld邀请,我于1984年初到该所任客座科学家。。他们的叶栅风洞是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世界著名的英国Rolls-Royce航空发动机公司的叶栅实验都是请他们做的。在德期间我还访问了德国的一些大学和研究所,并访问了法国、比利时、瑞士、奥地利、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应邀在一些大学和研究所作学术报告,在这些单位参观, 应当说也是学习。1989年至1993年间,我与德国、捷克、波兰等多家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研究访问。1990年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陈乃兴倡议组织第1届国际内流气动热力学学术会议,我担任会议秘书长。会议收到了中、德、捷克、苏联、加拿大、日、韩、意、英、法、印度等多个国家的一百多篇文章,并确定了第2届大会定于1993年在捷克布拉格举行,第3届于1996年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图片所示为中、德、捷克、苏联、加拿大、日、韩、意、英、法、印度、波兰、比利时、美、以色列、乌克兰、奥地利、荷兰、伊朗等多个国家的部分参会人员。在第3届会议上确定第4届1999年在德国Dresden举行、第5届2001年在波兰Gdansk举行, 此后都是每两年举行一届,第6届2003年在上海举行,第7届2005年在东京举行,第8届2007年在法国Lyon 举行,第9届2009年在韩国举行,第10届2011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第11届2013年在深圳举行,第12届2015年在意大利LaSpezia 举行,第13届2017年在日本冲绳举行。13届会议中,所有在中国召开的都由我主持,并担任大会秘书长。

  2000年我们在西安组织了《千年国际热和流体学术会议》,2006年在曲阜组织了第1届《亚洲热物理和流体科学会议》,2008年在洛阳组织了第2届,第3届于2010年在日本Matsue召开,第4届于2012年在韩国Busan召开,第5届于2014年在日本长崎召开,第6届于2016年在中国桂林召开,第7届将于今年在印度召开。我先后访问过英、德、法、比、瑞士、奥、俄、意、捷、波兰、日、韩、美、埃及、希腊、荷兰、丹麦、瑞典、匈、卢森堡、罗马尼亚、乌克兰、蒙古、梵蒂冈、摩纳哥等25个国家,157个城市。通过一次次国际会议,与多个国家的学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91年陈乃兴所长提出创办英文科技期刊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热科学学报), 经院出版委同意,国家新闻出版委批准,1992年创刊,陈乃兴任主编。我于1994年退休后任副主编,2000年起任执行主编。该刊先后被《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VINITI(俄罗斯)、EI Compendex、SCI-E(Web of Science)收录,也被 CNKI, CSCD 等收录。《热科学学报》旨在与国内外交流最新的科技成果,促进学科发展,刊登国内外最新的科学与技术文章。

  《热科学学报》的编委会成员有来自中、日、韩、印、美、加、英、德、法、意、波、捷、俄、乌克兰、白俄罗斯、巴西、新西兰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49位科学家,包括很多著名的科学家,例如英国剑桥大学的John Denton教授,国际燃烧学会主席、美国Princeton大学 C.K. Law教授、德国应用数学与力学学会理事长Juergen Zierep教授,捷克科学院主席团委员、热力学研究所原所长 Rudolf Dvorak教授等。每期刊登的文章中有近一半来自国外。现在是双月刊,每期约登十三到十四篇文章,全年约登七八十篇,而全年的来稿有五、六百篇,中稿率约为七分之一。

  本刊的主办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在2006年和科学出版社合作,2007年Springer出版社主动提出和我们合作,2008年被Web of Science收录。与科学出版社合作,尤其是和Springer出版社合作,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同时打开了国外的销售渠道。SpringerLink和SpringerOnline 使世界各地都能通过互联网来阅读《热科学学报》。

  2012年以来《热科学学报》每年都获得《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奖。2008年应邀在科学出版社期刊出版工作会议上作《热科学学报走向国际》的大会报告。在刊登论文的选材上注重创新性,提高影响因子,成为具有极高影响力的科技期刊。正因为本刊的国际影响力,我在1996年应邀成为了英国伦敦出版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urbo and Jet Engines》的国际编委。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就是工程热物理学科、工程热物理学会、《热科学学报》成长发展的四十年,更是我积累沉底、建功立业的四十年。我深深感到正是改革开放使我们国家和人民迅速走向繁荣富强,也极好的促进广大科研人员的成长。对世界各国的科技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我们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使我国进一步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页面
© 1996 - 2018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