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光明日报】科技创新:实现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转变
发布时间:2012-07-07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这是一次全国总动员。历史上屡次与全球科技革命失之交臂的中国,一声声呼唤科技创新。

自近代“睁眼看世界”那一刻起,在科技领域,中华民族一直在苦苦追赶。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迅速缩短着与国际科技最高水平的差距。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如今,在思想层面,“创新驱动”已经成为全民共识;在实践层面,越来越多的自主创新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所取得的成效正在逐步显现,在部分科技领域,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前沿……随着国力的日益增长,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实现科技创新的全面突破,最终完成从科技的追赶者到引领者的伟大转变,是历史赋予二十一世纪中国人的神圣使命。

以科技创新带动社会转型、产业升级,也是当代中国面对未来深入思考后的理性选择。

与30年前相比,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近期的发展目标,已经不再是解决温饱,而是实现全民小康,进而与中等发达国家比肩;“中国制造”所面对的,也不再是仅靠价廉即可取胜的低端市场;中国企业,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正越来越多地感受着跨国巨头带来的竞争压力……

更重要的是,随着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国人愈发深刻地认识到,以往单纯依靠加大资本投入、人力投入和物质消耗获得经济发展的模式,不仅面临无法逾越的增长极限,而且过度“透支”将给我们的未来带来无法承受的伤害。近年来,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紧迫性提供了更加直观的例证。

为推动全国科技创新,必须明确科技体制重大改革的方向,解决目前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从根本上扭转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状。我们要确认和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并将围绕这一点展开创新资源的配置与重组。

科技创新的主体由国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变为企业,是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要求。与前者相比,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反应更快、耗损最少、整体效能更高,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科技创新成果与现实生产力的“无缝对接”。无疑,这是当下中国最迫切需要的。

然而,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相比,科技创新能力恰是目前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的“软肋”。我们要迎难而上,将资金、人才、政策环境、服务保障等科技创新必需的资源要素向第一线集中,向企业倾斜,并以此为基点,启动改革,理顺国家科技体制。

中国企业将由此获得一个更加广阔的创新舞台,它们不仅是创新成果的接受者、使用者、转化者,还将是最重要的科技研发投入者,重大科技项目的决策者、组织实施者。而看似“退居幕后”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其实也肩负起更多的责任——在保持创新活力的同时,强化市场导向,不仅做好产学研用的“结合”,还要向“四位一体”的“融合”方向发展。由此,中国经济有望在技术进步的“推动”和应用创新的“拉动”这双重动力作用下,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科技体制改革是系统工程,不能单兵突进。在内部,科技资源管理体制、科技成果的评价标准、科技奖励办法都将发生重大改变;在外部,科技体制改革将与国家教育规划、人才规划相衔接。因此,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其影响力将远远超出科技和经济的范畴,对未来中国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人们对此充满期待。

创新,不仅是挑战,更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每个中国人都应行动起来。

关闭窗口
©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