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科技日报】“1+6”新政改变了什么:中关村科技体制改革记
发布时间:2012-07-02 来源:科技日报 【字号:  

深化科体改革

中关村再一次改变着中国。

2011年2月25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关村“1+6”政策和规划纲要动员大会上,《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正式印发。

在《规划纲要》中,中关村的战略定位被概括为“三区两地”: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和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

从“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过去20多年里,中关村始终被寄予探索中国特色创新道路的厚望,这也促使其不断先行先试,成为国家高新区机制体制改革的领头羊。

去年的这个春天里,中关村立志在未来1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在壮志的背后,中关村的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

伴随《规划纲要》批复,中关村“1+6”新政正式运行。一个支持这项战略付诸实施的强大平台——中关村创新平台,在2010年最后一天成立。与此同时,深化先行先试改革的6条新政陆续实施,内容涉及股权激励、科研项目经费使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诸多方面。

“坚冰已经打破。”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坦言,“只要我们一步步坚定不移地朝前走,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在政府层面破解“九龙治水”:北京可以出现更多联想

柳传志长久以来总会感到政出多门的无奈。

“北京不该只有一个联想。”在2011年的动员大会上,他借机道出内心的困惑。

“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个系统工程。一直以来,我国由若干部委管理,大方向一致,但做出具体政策细则相当困难。”柳传志以联想股权改造为例,阐述政出多门的尴尬,“当年,如果不是刘淇书记亲自抓,用会议纪要代替具体政策条款,联想绝对不会有今天。当时,如果能把纪要变成细则,北京今天就不该只有一个联想。”

近年来,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变化明显,但“九龙治水”的现象依然存在。

科技管理职责,分属20多个部门和机构,各部门之间事权界定不够清晰,职能交叉重叠现象突出。

“如今,人们都在讲‘政产学研用’,我认为,‘政’字尤为关键。搞好‘政产学研用’,首先在于‘政’字上面的协同创新。”时任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张燕友认为,“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要从整合资源上做文章。”

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的烟雾尚未散尽,国务院作出决定,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集中精力统筹资源,进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组织和领导机制,在中关村里,建立了由科技部牵头、20多个国家部委参与的部际协调小组。以此同时,有关部委与北京市组成部市联合工作组。

在北京市层面,组成以市长郭金龙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北京市委、市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组成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的专项工作组。

“1+6”新政的推出,被业内人士视为中关村科技管理统筹“新的里程碑”。

所谓“1”,就是北京市会同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共同组建的中关村创新平台,对跨层级审批和跨部门审批加强协调和督办;所谓“6”,就是各部委在中关村深化实施先行先试改革的6条新政策。

“‘1+6’政策,绝不弱于美国政府对硅谷、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当然,我们要正视自己的差距。不过,坚冰已被打破,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柳传志说。

针对“国家队”进行产权破冰:不让金钱困住创新热情

中国技术交易所董事长熊焰,一直在打造“技术、产权、交易”的“三维空间”。

在他看来,推动科研院所股权激励,对中国技术市场具有划时代意义,“股权激励是中技所在技术产权化方向的一个探索。技术只有产权化,才能被引入企业,产生新的价值增值”。

不过,他的这种理念,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并未在“国家队”里形成共识。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院所转制企业,集聚了中国最雄厚的科研力量。但在这些“国家队”里,科研人员申请项目、做课题、写论文、结题报奖,往往就是科研的全部。在这里,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早已见怪不怪。

在这种情况背后,“产权”或“所有制”,成为今天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桎梏。

清华紫光等企业,科研人员甚至创始人,受困于股权激励。他们从无到有地创立公司,却难获股权激励,与财富无缘,这与创业的巨大付出不符。久而久之,在“国家队”里,科研人员的创造力难以充分发挥。

作为参与制定《规划纲要》的专家之一,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认为,“所有制之结”是中关村实行自主创新并真正成为示范的核心环节和最大难点。由此导致了两个现象:其一,从决策机制来讲,具有国有股权色彩的联想、方正确是民营企业,但其“红帽子”对发展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其二,如今,高校院所已有成为新的“象牙塔”的趋势,很多科技人员不屑于创业。

在王德禄看来,这种现象和改革开放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分不开。本来国有资产管理的核心是国有企业,但现在这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路延伸到大学和科研院所,延伸到科研经费,一步步困住了科研人员的手脚。

不让金钱困住科研人员创新热情,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加快股权激励试点——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股权和分红权激励试点;在院所转制企业以及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中,进行股权和分红权激励改革,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

财政部和科技部联合发文,明确中关村股权和分红权激励试点的实施主体是中央级事业单位全资与控股企业。

“我称之为中国特色的股权激励,以政府对创业者的激励形式来体现。当然,这些仍需深化。”王德禄认为,中关村体制机制创新,核心仍应放在大学、科研院所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的改革上,让大学和科研院所有更大的自主权,让更多的科研人员下海创业,使中关村成为民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园区。

面向企业营造创新生态:让更多“草”长成茁壮的“苗”

“在最需要支持的时候,我们常常被忽视。”

不少科技型企业抱怨,按照现行体系,初创期的小企业容易被政府忽视。

对于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自主创新并非易事,把自主创新产品推向市场更加困难。

一方面,由于技术和产品较“新”,市场对其缺乏了解,往往持质疑观望态度;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大都囊中羞涩,无法开展大规模市场推广和营销,在产品问世之后,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站在市场门口“望洋兴叹”。

“政府要做的,不是把企业卖不出去的产品卖出去。”在碧水源公司董事长文剑平看来,政府要通过环境的营造,助推“企业研发和打造品牌”。

中关村的改革从“什么是高新技术企业”入手。

按照现行规定,高新技术企业是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注册1年以上的居民企业。

在“1+6”的探索中,科技部等部委在中关村实现了对于科技型企业的“量体裁衣”。

增加反映创新成果的“国家新药、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经审(鉴)定的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国防专利、技术秘密”作为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注册满半年不足1年的企业,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科技人员与研发人员所占比例的规定,且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成本费用支出总额20%以上的,可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根据初步估算,中关村有3000家企业可以直接受惠得到认定,享受到人才金融等政策支持,并将成为新三板后备军。

与此同时,中关村在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撬动市场上发力。

北京科兴的殷晓梅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2009年4月25日,世卫组织公布墨西哥和美国出现猪流感疫情;6月19日,北京市政府就与公司签订了200万人份疫苗的合同。北京市提前支付300万元订购款,支持了我们甲流疫苗的研制和生产。北京科兴得到了发展,中国也成为全球第一个拥有甲流疫苗的国家。”

面向企业营造创新生态,中关村的“1+6”改革,让更多“草”长成茁壮的“苗”。

关闭窗口
©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