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时事专题 > 哥本哈根论坛
我国的陆地生态系统管理和植被恢复已经并将持续发挥重要的碳增汇和减排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 发布时间:2009-12-16 【字号: 小  中  大   

 于贵瑞研究员/副所长、李轩然博士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正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15)期望达成一个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减排协议,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激烈讨论和高度关注。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本次大会,以极大的诚意和负责任的态度参与这次会议,并期望着本次大会能够取得重要进展。为此,温家宝总理将代表中国政府做出我国温室气体减排和增加陆地碳汇的自主承诺:即通过实现“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增强森林管理、新增森林面积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的规划目标,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我国新的贡献。

气候变化是21世纪全人类面临的事关生存环境安全的严峻且现实的挑战。全球变暖使南极和格陵兰岛的冰盖正在快速融化,并因此造成海平面的上升。研究表明,目前现存的北极海冰面积约为1950年时的一半,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到2100年北极海冰将有可能会完全消失。此前的估计认为,全球海平面在1993到2003年间的上涨幅度约为每年约3.1毫米,而最新的测算显示,这一上涨幅度已增加到了每年约3.5毫米。另据推算,如果全球气温再升高1℃,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将会全部死亡;如果是升高2℃,格陵兰岛的冰盖将会彻底融化,海平面将会上升6.5-7.0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IPCC) 2009年12月8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披露的最新研究进展显示,全球气候变化形势可能比以前的预测更加严峻,过去的100年来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升高了0.74℃,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在2009年创下历史新高,CO2已经达到387 ppm(1ppm代表百万分之一),比工业革命前的280 ppm增加了1/3以上,比2008年(385.2ppm)增加了1.8 ppm。

化石燃料的燃烧、水泥生产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正在不断地向大气中释放CO2,改变了大气的CO2浓度,加剧了大气的温室效应。根据IPCC 第四次(AR4)评估结果,在2000-2005年期间,通过化石燃料燃烧和水泥工业排放的CO2量约为每年72±3亿吨碳,其中有大约41±1亿吨碳被储存在大气中,被海洋生态系统净吸收的约为22±5 亿吨碳,被陆地生态系统净吸收的约为9±6 亿吨碳,两者合计约占化石燃料燃烧和水泥工业排放CO2量的43%。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大约每年可向大气释放CO2量约为16(5~27) 亿吨碳,同时通过光合作用年可以固定碳约为26(9~43) 亿吨,但是各种研究结果的变化范围很大,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可见,要实现通过控制大气CO2浓度来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仅仅关注直接的化石燃料燃烧和水泥工业的CO2减排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高度重视陆地生态系统管理和植被恢复对全球碳收支的调节作用,通过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的减排和增汇功能这一重要的技术途径来应对气候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陆地生态系统管理和植被恢复工作,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增强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减排和增汇功能。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1980~2000年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净固定大气CO2的量为约162亿吨(折算成碳为44.2亿吨),相当于同期化石燃料燃烧排放量(141亿吨碳)的31%;年均固定CO2量约为7.8亿吨,相当于1994年中国能源活动CO2排放(27.95亿吨)的28%。这一结果与今年早些时候朴世龙等发表的结果(1980~2000年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净固碳38~52亿吨,年均1.9~2.6亿吨)是基本一致。

据统计,到2008年底中国的森林面积约为1.95亿公顷,占世界的4.5%,其中的人工林保存面积约0.62亿公顷,占全球的28.73%。根据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并结合模型算法的研究显示,中国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大约为59~62亿吨碳,1980~2000年间的各种森林总共固的量约为15亿吨碳,其中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的人工造林和再造林工程固定了约4.5亿吨碳。近10年来,中国更是加大了森林经营管理的力度,投资700多亿美元用于开展植树造林、森林恢复、合理采伐等工作,成效显著,仅2004年中国森林就净吸收约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同期全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8%以上。

中国草地面积约为3.92亿公顷,植被碳储量约为1.3~3.3亿吨,由于中国的草地植被大都为一年生植物,其增汇潜力更多地体现在土壤中。在1982~1999年的18年间中国草地土壤中多固定了大约1.3亿吨碳。在人为管理措施的影响下,过去20年中我国农田土壤表现出明显的碳汇功能,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共增加4 ~5.6亿吨,其中表土(0~20cm)的平均碳汇功能为每年大约0.15~0.2 亿吨。中国稻田CH4的年排放量大致在500~1300万吨之间,N2O年排放量折算成氮为8.8万吨。中国的稻作农业一直重视精耕细作,通过将冬季淹水休闲稻田改为冬季排水种植旱作物,可以每年减少水稻CH4排放总量的47.2~67.8%,采用烤田和间歇灌溉可降低CH4排放量的30~72%。

近20年我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多项重大林业工程。据估计目前正在实施的林业6项重点工程的固碳潜力约为200亿吨碳,持续时间约为100年,在未来的50年内,林业工程的实施可望每年增加林木碳贮量1.82到1.94亿吨,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每年可增加3200到6000万吨碳。尤其最近我国政府承诺的4000万公顷造林计划必将进一步增加中国森林的固碳能力。同时,我国的农业生产长期具有秸秆还田、种植绿肥、使用有机肥和少耕免耕的优良传统,初步估计我国的秸秆还田可望增加碳汇约1834万吨,有机肥使用增加碳汇550万吨,少耕免耕技术推广可增加碳汇约241万吨,这将为增加农田土壤碳储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出重大贡献。

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的减排和增汇,中国政府在行动,中国人民在行动,中国的科技界也在行动。中国科学院在完成了“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重大研究项目基础上,又在组织“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及增汇技术”的综合研究,并且在开展“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通量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环境响应机制”(973前瞻领域)科学探索。相信在这些研究项目推动下以及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通过陆地生态系统管理和植被恢复必将持续地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更大的贡献,也必将为中国区域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结构的改善、生态服务功能的提高做出重要贡献。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