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专题>时事专题>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传媒扫描
“率先行动”计划院所长访谈
【中国科学报】新变革进行时
发布时间:2014-09-15 来源:中国科学报 沈春蕾 【字号:  

傅小兰

中科院心理所心理援助鲁甸工作站

心理所人类嗅觉实验室行为测试间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只有做到“率先”,才能无愧于科技“国家队”这一崇高的称谓;同样,任何计划,只有付诸“行动”,才有成功的基础。 

  从2010年习近平总书记批示重视心理科学的应用,到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再到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心理建设已经贯穿国家发展的全过程。

  作为中国心理学研究的“国家队”和引领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心理所)以探索人类心智本质、揭示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与环境影响机制为己任,为提高国民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重要知识基础和科技支撑。

  “在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指引下,心理所将全力推动学科发展、服务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建设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研究所,早日实现四个率先。”心理所所长傅小兰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傅小兰表示,“率先行动”计划的实施将进一步增强心理所科研人员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心理所正在进行着一场新的变革,包括人的思想观念、调整学科布局、建设研究团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

  首先,心理所全体科研人员要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位。目前,心理所上下正在开展对“率先行动”计划的深入学习。

  “只有做到‘率先’,才能无愧于科技‘国家队’这一崇高的称谓;同样,任何计划,只有付诸‘行动’,才有成功的基础。”这是心理所科研团队学习之后的体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傅小兰希望心理所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为实现中国科学技术的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心理所还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汇集优势学科和精兵强将,将研究力量进一步集中到“心理健康维护与促进机制”和“行为的心理与神经基础”两个重大学科领域。

  新的科研布局凝练并提升了心理所的“一二三”战略规划中的“两个重大突破”和“三个重点培育方向”,力求取得原创性成果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科研团队建设方面,心理所原来采取课题组长负责制,课题组作为研究所的基本科研单元;“十二五”期间,心理所重新梳理科研力量,建了PI(学术带头人)研究组,PI研究组成为研究所的基本科研单元。

  “率先行动”计划实施后,心理所将进一步凝练方向,组建PI研究组群,联合原先的多个PI研究组,集中力量做大事。

  同时,心理所正在致力于科研组织模式、资源配置、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积极构建有利于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的科研管理体制。

  有所为有所不为

  中科院党组将心理所例举为特色研究所之一,傅小兰指出,这十分符合心理所的实际。心理所当下和未来,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根据“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原则开展科研工作。

  在基础研究方面,心理所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力求在优势学科和领域取得科学突破。近年来,心理所在心理疾患的早期识别与干预、行为决策、人脑连接组学、意识与无意识、嗅觉等领域的研究均取得了有特色的科研成果。

  对于人类而言,嗅觉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如果有,也仅仅具有非常微弱功能”的退化感官。然而,中科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周雯研究组的研究结果挑战了这一观点,该团队也是全国唯一的一支嗅觉研究团队。

  其中,研究组抽取了188名北京高校学生参与该研究,男女各半。参与者的嗅觉及视力(或矫正视力)均正常,没有感冒、鼻炎或呼吸道过敏等症状,没有吸烟史,在参加实验期间不使用香水或其他带有气味的化妆品。

  通过两个成熟的实验范式和一系列精细实验,研究组揭示出物体的气味可以作为其特征之一,增加该物体的知觉显著性,从而吸引视觉注意的焦点。

  在应用服务领域,心理所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在满足国家战略需求、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现实需求方面,起着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

  傅小兰告诉记者,心理学基础研究的对象是人,而应用研究服务的对象是国家民众。心理所将更加关注社会建设和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民众的心理健康,通过科普和培训进一步做好心理知识传播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会应用心理学。

  现今,心理所正在建设国民心理健康促进中心,这是一个跨领域的虚拟单元,也将心理研究和心理服务关注的群体范围进行了扩充,以纳入更多民众。

  比如,国民心理健康促进中心将研究国家公务员、企业员工、特殊群体(如留守儿童、残疾人、老年人等)、受灾人群、科技人员等群体的心理健康促进的理论、方法、技术和服务模式;研发心理健康促进产品,提交政府咨询报告,制定心理健康促进技术标准;建立国民心理健康数据库、创新心理健康促进知识的科学传播模式和方法。

  傅小兰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加速‘心理健康促进法’的诞生,在提升国民心理素质的同时,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心理健康的服务范围,促进心理健康工作的落实。”

  探索未知造福于民

  “科学家的责任不仅在于探索未知,还在于造福人民,帮助人们利用自然、更好地生存。”心理所目前从事的科研工作也是与全人类密切相关的。

  灾难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有心理所的心理援助团队。在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都可以见到心理所专家的身影。

  在今年8月3日云南昭通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后,心理所紧急启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灾后心理援助应急预案》,并立即从芦山工作站选派了三名志愿者赶赴灾区开展前期走访和调研工作,随后又派出专家,深入灾区开展心理疏导,为灾区人民送去及时的关怀与温暖。

  在灾区,心理所不仅有效开展科技救灾工作,还在走访、调研基础上,向党和政府建言献策,选拔并培训当地志愿者和枢纽人群,探索建立心理援助工作站,向灾区民众发放心理自助手册等,千方百计做好灾区的伤病员和群众的心理安抚工作。

  多年来,心理所已总结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援助工作模式,在成功应对各种灾害中作出贡献,并在推动国家和地方立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傅小兰说:“我们不仅要发现、认识并满足国家重大需求,还要前瞻性地创造出未来需求。”目前,心理所围绕国家安全、社会管理、医疗健康、心理素质、网络社会等领域的研究均体现了前瞻性布署。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4-09-15 第5版 创新周刊)
关闭本页
© 1996 - 2014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