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院士寄语
纪念黄昆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创建我国半导体学科
发布时间:2015-05-15 来源:王阳元 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 【字号:  

  今年6月1日将迎来中科院学部成立60周年。学部成立之初,36岁的黄昆先生当选为首批学部委员,他也是我国半导体领域第一位学部委员。实际上,他从1953年到1955年已教了我们两年的大学普通(基础)物理课程。他讲的物理课,概念清晰、逻辑严密而又不失幽默,我们120多位北大物理系53届同学都认为听黄昆先生讲课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这批学子学习和治学的理念及方法。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国务院制定了《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黄昆先生和王守武先生都参加了《纲要》的讨论与制订工作。《纲要》将半导体与计算机、自动化、电子学等一起列为四项应采取紧急措施的重点发展领域。在规划纲要会议后,黄昆先生和王守武先生主持召开了我国第一次半导体技术学术报告会,并特邀了苏联科学院院士约飞作了有关半导体报告,我也有机会聆听了那次报告。

  为贯彻落实《纲要》,采取了两项战略措施:培养人才和建立半导体科研机构。当时的高等教育部决定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物理系的部分教师、四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从1956年暑假起集中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五校联合(包括部分南开大学本科生和清华大学进修生)的半导体专门化,由黄昆先生任主任,谢希德先生任副主任。他们二位讲授《半导体物理》和《半导体理论》课程,黄先生还主讲了《固体物理》课程。王守武、洪朝生、林兰英等老一辈科学家都先后应邀来校讲课、培养学生。第一、二批学生分别于1957年(四年制)、1958年(四年制和五年制)在北大毕业,241名学生成为日后我国半导体和微电子科学技术与产业的中坚力量。此后,黄昆先生在担任北大半导体教研室主任和物理系副主任期间又根据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内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了科学研究布局。他还特别注意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对我们这些新留校的教师都按每人情况制订了进修培养计划和学术发展方向,并提出应读的书单,体现了一位老科学家对年轻一代的培育与期待。

  同时,王守武先生于1956年在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成立了半导体研究室,王先生任主任,这个研究室就是现在中科院半导体所和微电子所的前身。一年后,在他亲自参与下,我国第一台单晶炉设计和第一根锗单晶、第一只锗晶体管都在此诞生。他还与林兰英先生合作研制了我国第一根硅单晶,此后相继研制成功了硅晶体管和集成电路。1960年经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了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这是我国第一个半导体科学技术研发基地。

  1978年,我国踏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国际上微电子学科和集成电路产业的迅速崛起,我国高校相继设立了微电子专业,中科院也成立了微电子研究所。据统计,到2010年,已开设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的高校已达69所,中国微电子人才队伍和科研工作逐步发展壮大。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也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经历了30多年曲折而艰难的发展之路,2000年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集成电路是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它的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去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直接关心下,出台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推进纲要》(以下简称推进纲要)。在《推进纲要》的推动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和微电子科学技术学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推进纲要》形成过程中,学部组织的咨询报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自2011年开始,由师昌绪院士倡导,在中科院学部和两院资深院士联谊会组织下,开展了一年多的调查研究,经130多人次院士讨论,形成了《发展微电子科学技术和产业是强国必由之路》咨询报告呈报国务院,其中多项建议被采纳并在逐步落实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提出,要组织广大院士开展战略咨询研究,“以科学咨询支持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对院士咨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正进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习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讲“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在纪念学部成立60周年之际,重温黄昆、王守武等老一辈科学家创建半导体学科的历史,学习他们忧国忧民、以国家需求为己任的革命精神;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培育年轻人的人文精神。建设好学科,培养年轻人才,以支持产业可持续、跨越式发展,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重在传承。

  思悟:必心怀天下。

(责任编辑:任霄鹏)
关闭页面
 
© 1996 - 201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