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院士寄语
情谊深厚,“论坛”难忘
发布时间:2015-05-15 来源:杨叔子 技术科学部院士 【字号:  

  我是1933年9月出生,马上就要资深了,23年的院士旅程,鲜活在目,永难忘却。

  1991年年底,我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当时称“学部委员”),这是我校院士“零的突破”,这是学术上的最高荣誉,全校无不为之欢腾。1992年春节前夕,张玉台同志代表中科院来到武汉,在武汉分院会见了这次当选的院士,表达了热烈的祝贺。6月,我到北京,住在京西宾馆,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第一次参加了院士大会(中科院第六次院士大会)。

  在这次院士大会上,我认识了学部的冯应章、盛海涛两位同志。第二年,在院士增选会上又认识学部的胡筠同志。后来,由于学部办公室人员调动,又认识了傅敏、王振宇、钱莹洁、张家元、王颢澎、魏秀等同志,当然,接触时间最长的还是胡筠同志。在我的印象中,学部常委会与学部办公室,可以说,不仅各在其位、各谋其政,而且互尊、互信、互谅,情谊非常深厚,合作十分成功。在我担任学部常委会副主任的六年(2000年6月至2006年6月)期间,我特别有这个体会。其中最难忘却的一件事,就是学部进入21世纪后创办了“技术科学论坛”,第一次“论坛”是在2002年6月第十一次院士大会前一天举行的,“论坛”一直延续至今。学部办公室的同志告诉我,到2013年7月,“论坛”已举办了58次,十二年58次,其中综合性主题近20次,专题性主题近40次,平均每年近5次。

  回到2000年,那时开院士大会,中科院会给每位院士赠一本《院士大会学术报告汇编》,许多学部也不例外,我们学部也赠一本《院士大会学术报告汇编》(技术科学部分册),含论文47篇。这次学部在这一分册《编写说明》中还提到,拟对这一分册进行充实与整理后正式出版,并争取每两年出版一本,即两年一卷,成为书系,定名为《技术科学发展与展望》。在学部常委会与学部办公室共同努力下,在论文作者大力支持下,从47篇中选取了39篇,多数还作了一定修改,还另外补充了3篇。通过与山东教育出版社努力合作,2002年6月出版了第一卷。但十分遗憾的是,后来由于一时难于解决的问题,没有陆续出版。

  以王大中院士为主任的技术科学部常委会在决定出版《技术科学发展与展望》的同时,还作了另一个重要决定:不定期举办“技术科学论坛”。“论坛”的主题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专题性的,视具体情况而定。之所以会做这两个决定,就在于认识到了技术科学的重要性。在已出版的《技术科学发展与展望》一书中,一开始就转载了钱学森先生的两篇论文,第一篇是发表在《科学通报》(1957年第2期)上的《论技术科学》,第二篇是选自《论系统工程(增订本)》(湖南科学出版社,1988年)上的《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与体系结构》。钱老明确指出,技术科学是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互相结合中产生的,是为工程技术服务的一门学问,说成是把科学理论应用到工程技术上是不合适的,它是介于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的,是两者的化合物而不是两者的混合物,是人类知识的一个新部门。王大衍先生与郑哲敏先生也在编入此书的论文中表明了“技术科学是工程技术与基础学科之间的桥梁”,而非简单的应用。老一辈科学家们讲得很对,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我想,如果说(自然)科学是基础,工程(技术)是根本,那么技术科学就是关键。前几年,一项以程耿东院士为组长的有关技术科学的咨询项目报告讲得很对,技术科学有三个基本特征:1. 中介性与独立性;2. 基础性与应用性;3. 纵深性与广谱性。如果再加上“科学性与人文性”,就更完备了。

  举办“技术科学论坛”,就是举办学术论坛,就是为了发展技术科学,服务于工程技术,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也或多或少有利于促进基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在科技前沿中,科学与技术、技术与工程的某些界限已十分模糊,甚至已无法区分。借用朱熹的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就可以讲,“学术源头水,清渠一鉴开”。正因为“论坛”如此重要,无论是在2004年6月前,只有一个技术科学部,还是在2004年6月后,技术科学部分为两个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与技术科学部),学部分成了两个,学部办公室还是共一个,“论坛”始终是合二为一地举办,58次“论坛”也是这么来的。

  在这里还想谈一些与“论坛”有关的事。为了“论坛”能发挥更大作用,学部认为可以将“论坛”办到京外去,到地方上举办。因此,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中南、华东的许多地方都去举办过,既有大城市,也有非省会城市。另外,在举办“论坛”的同时,还可以为当地政府部门提供咨询,为当地有关单位做专题报告。当然,如果需要,学部还可以一并召开多个相关会议。同时,在稳妥的条件下,还可以邀请非院士专家、特别是年轻的有影响的专家参加,一举几得,大有好处。正因为如此,“论坛”只要准备得好,组织得好,是极富有生命力的。也正因学部办公室的同志为了办好“论坛”,在准备和组织工作上,四处奔波,八方联系,付出了很多心血,我要感谢他们,要记住他们。

  我有个希望,如果今后有可能,创造条件,将“论坛”学术报告陆续选编成《技术科学发展与展望》一书,以遂当时学部的夙愿。

(责任编辑:任霄鹏)
关闭页面
 
© 1996 - 201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