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诗文书画摄征集>征文
缅怀数量生态学的奠基者阳含熙院士
发布时间:2019-10-22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李飞 【字号:  

 

  今年是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林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阳含熙先生冥寿101岁。八年前,先生以九十二岁的高寿溘然长逝。阳先生慈祥的笑容、略带江西口音的话语不时在我脑海中浮现……。 

  我第一次见到阳先生是在一九七八年。当年我报考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即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学专业研究生。夏季,我接到通知,荣幸地到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简称综考会)进行复试。复试地点是位于大屯路的九一七大楼。院内绿杨高大、挺拔,槐花飘飞,暗香浮动。我怀着激动而又揣揣不安的心情进入考场。考官就是阳含熙和李文华先生。这是我首次见到阳先生。当年我在湖南一个山区县工作,他问到几个关于该县植被类型与生态问题。根据我的观察和体会,作了简要回答。他和李先生面容和善、慈祥,就像长者与晚辈在书斋里一次寻常的闲谈,我紧张的心情顿时松弛下来,回答问题也流畅了许多。至今,我还对阳先生的博学由衷钦佩。他居然对南方一个偏僻县的森林植被如此熟悉。我有些庆幸,还好我是一位有心人,否则就会折戟京都,名落孙山了。事后我才知道,复试的八位考生中录取了三人,我师长李文华院士。尔后,我分配在综考会,与阳先生、李先生同在一个研究室,有较多的接触机会和了解。 

 

  阳含熙先生,江西省南昌市人,1918429日出生于书香之家。早年留学澳大利亚和英国,曾获双硕士学位。1950年底回到祖国; 经马寅初先生推荐,他到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任副教授。1954年被调到林业部中央林业研究所工作(即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1956年,中国第一个森林土壤室和林木生态室成立,他兼两室主任。他所开展的桉树和杉木的生态学研究, 开拓了中国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先河。20世纪50-60年代,他对杉木进行的系统生态学以及对平原造林与散生树木生态特性调查方法的研究,为我国森林生态学应用奠定了基础。1976年。他被调到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工作,曾任该会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主任。上世纪70-80年代,历任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副主席,联合国人与生物圏协调理事会副主席等职, 为我国参加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和促进国际生态学合作出了显著贡献。 

  他倡导并发展了我国植物数量生态学。 植物群落的聚集、分布、演化及植物的生长过程受到多种因子的影响,传统的生态学定性描述这一现象与过程,难以准确地揭示这一复杂的生命过程。数学语言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定量地、动态地描述环境与生物的相互关系。数学导入生态学,为传统生态学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开辟了全新的研究领域。由他亲自撰写的专著《植物生态学数量分类方法》,对我国生态学,特别是数量生态学的发展起了奠基性作用。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外的数量生态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他从介绍国外数量生态学的论文与专著入手,先后主持翻译出版了E.C.比洛(Pileou)著名经典《数量生态学》,英国陆地生态所的《植物生态学的方法》等,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植物生态学的发展。1979年,他首次应用微机做出中国植物群落数量分类的实例。1980年,他举办训练班,普及系统分析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如今该班学员都已成为我国数量生态学研究和教学的骨干。19811982年分别在内蒙古大学、兰州大学讲授《植物数量生态学》。 

  1979年,他参与筹建了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试验站;并对长白山森林的植物群落分类、种群格局、年龄结构、 更新策略, 干扰及动态过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具有开拓作用。他提出新的数量分类方法, 证明二元数据应用效果良好。这为数据采集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他在分析物种种群分布格局上,提倡多种统计检验方法,这比国外普遍采用一种检验法得出的结论客观全面。他用独创的系统分析方法对长白山红松林年龄结构进行分析,动态摸拟出200多年的红松林演化过程。发现红松等林木有连续更新和间断更新的两种不同更新模式, 从而解释了红松林演替中的一些复杂现象。 他与研究生们还修正了霍恩 (Horn) 1976年用马尔科夫链模型研究植物演替中的方法, 提出两种新的转移概率计算方法, 充分考虑老树死亡, 新林生长进入林冠层的时间,比霍恩的模型更加接近真实。这一成果于1986年第4届国际生态学年会上报告,引起强烈反响。 

 

  2000年我搬迁到科学园南里,与阳先生同住一个小区,有了较多接触。虽然他已届耄耋之年,心系家国,时时关心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我体会最深刻的是他对青山绿水的深情眷恋,具有深厚的“天一合人”的思维。他把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融入现代的生态文明中。他常提起理学大师朱熹在武夷山种树的故事,告诫后人要热爱生态,并引用《论语、雍也》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词句,动情地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一个最浅显的标准,看他是否保护森林、植树造林?百年树人,喜欢青山绿水、热心植树造林的县长才是好县长”。时值改革初期,他反复告诫人们,不要破坏生态环境,急功近利,滥用自然资源。 

  上世纪80年代,北京降雨偏少,时期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生态保护意识淡薄,周边地区植被破坏严重,从内蒙古自治区袭来的沙尘经常飘扬在京都上空,百姓苦不堪言。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将当时的北京列入荒漠化边缘城市。面对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阳先生大声疾呼,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黄沙紧逼北京城》的文章,曾引起轰动,敲起一记警钟,对日后京津风沙源的治理和“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的实施,起了重要舆论导向作用。 

  阳先生高度重视生态科学知识的普及,常言道:“提高环保意识,要从娃娃抓起”。我记得2003年夏季,有一天他约见我,说:"清华大学出版社计划出版一批科普丛书,他打算报一个与生态有关的题目,要我先报提纲,并执笔撰写,然后由他定稿。我沉思了许多,虽然当时我著作颇丰,但从未写过科普书籍,对能否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难免有所担心。他鼓励我去尝试; 并告诫我:“把深刻的科学道理用浅显的语言表示出来,做到童叟皆知,这才算本事”。我多次到图书馆、新华书店查阅科普读物,犹如当年研究生。拟定的提纲上报不久得到通过。日后我才知道,上报提纲的院士颇多,但选定的极为有限。由阳先生和我署名的《生态系统浅谈》出版后,读者反映良好,评为优秀科普读物。受到这本生态科普书籍的影响,次年,我与菲律宾乡村改造学院的一位朋友合作编著了《人与环境》一书。该书主要作为农民环境保护方面的培训教材,曾在广西乡村试用过。尔后,一鼓作气,撰写了多篇关于生态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文章发表在《科技导报》、《自然资源》等刊物上。 

 

  四月的北京,春色宜人,海棠花盛开,香气袭人。清明时节,我漫步在院内的花径上,深切怀念阳含熙院士。阳先生安息罢!阳先生毕生追求的生态环境保护已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已列入政府官员考核的重要指标。昔日的荒山已造林绿化,正在建设为金山银山; 北京空气质量大大提高,重视环保已成为新的时尚。先生倡导的数量生态学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结合生物技术、系统分析、人工智能及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已形成学科完备的现代生态学,在繁花似锦的科学苑中散发夺目的光辉和浓烈的芬芳! 

    

  作者:李飞,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址;北京朝阳区科学园南里506104号,邮编100101 

  电话:13671210026 

  邮箱:2051638853@qq.com
(责任编辑:叶瑞优)
关闭页面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