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诗文书画摄征集>征文
记忆
发布时间:2019-10-22 来源: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叶经纬 【字号:  

  我到中关村已有六十多年了,可祘得上是中关村的“客家”人,像我这样的老居户现在不是很多的。由于时代与建设的不断变迁,就是那些原住此地的“土生”居民同样也不是很多,一般都迁出到村(屯)子外。六十多年前的风貌,恐怕知道的人是非常少。现在的新中关村已成为中国硅谷的金牌,甚至全国都有复制品,而我说的中关村是指它的原始发祥地,即现在海淀中关村的东区。 

  六十多年前,那时国家刚刚开始大规模建设。东面的研究所大楼,最显眼的有化学所和物理所大楼,其他的研究所大楼仅在规划中。再往东是清华园火车站,西面是家属区,已建成二十几座居民楼。其余的都是平房或是土砖平顶房,还有些保持原始状态,呈现“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那种古朴乡村风光,泥土气息,地面大房屋少,四野空阔,十分清新。我大学毕业分配来科学院报到后,首先住在24号楼,靠近大马路,穿过马路就是海淀老虎洞(即现在新中关村的广场処),西北面是北大燕园,紧邻是北大的中关园。一条小路直通蓝旗营,正北面是清华园,南面一大片青纱帐玉米地。燕园、清华园和中关村正好形成鼎足三角,真是一块风水宝地。祥光普照绘美景,云霞流丽耀中关。初来乍到,一切都感到新鲜,西望玉泉山的青山綠水,玉带萦绕;东眺蓟门烟树学潇湘。而且背靠世界级有名的颐和园和圆明园。风光多麽优美呀!空气那么清新,天空祥和湛蓝,景色迷人别致,能使你心旷神怡,感觉这真是一块钟灵毓秀好地方。望着一片田野地,四处静悄悄,只有风儿在轻轻唱。晚霞多美好,心儿真爽朗。每逢礼拜天,节假日,科学院行管局开出两辆大巴直达文津街院部。为了方便职工进城,上午900送,下午400接,一切生活秩序井然,到也十分安祥。平时的工作虽说忙碌,但忙里偷闲,也非常快乐!下班后朋友来了,地面华灯初上,天上繁星闪闪,在银色的月光照耀下,沿着田间小道散步聊天,雅致悠闲,也是人间天上。在田野道旁有时找两块红砖随地而坐,哼哼当时的流行歌曲。尔后中关村四不要礼堂建成,文艺生活丰富多了,看看电影有地方了。记得有一次李德伦率领着司徒华城等一批大音乐家来院演出,边演出边指挥兼普及各种乐器的功能作用,进行一场別开生面交响音乐的欣赏与生动的乐器功能扫盲课。他用指挥棒左一点,号声响了东方欲晓,右一挥不同乐器交响,各施其能惊涛拍岸,万马奔腾。就这样边演出边讲解,妙趣横生,真不愧为音乐大师。一场演出开始了,能让他的听众终身受用,回味无穷。即使在今天国家大剧院,如此精湛的演出节目,恐怕也是百年难得,万金难求。更有值得大家回忆的一件事,就是我们郭院长经常拿出他的稿费请全院员工和学人看剧,像首都、天桥、五道口等大剧场,去观看歌剧、话剧、芭蕾舞等等。车接车送跑遍全城,像虎符、蔡文姬、武则天等有名剧目都是那个时侯观赏的。建院初期院长关爱职工学人的文艺生活,如此连续巨大的请客,在古今中外实属罕有,可能是独一无二。如今这一切虽已成为过去,但在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什么叫科学与文化素质的提高,这些都是,科学院给了。凡此种种花絮叫我怎能忘。 

  科学院建设中关村,可以说是中国科学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关村腾飞的起点。在一块方圆几公里的地方,聚集了无数的世界级的科学巨星,只能在中国出现。其中的一些人,他们的风采,《科学时报》记者刘振坤对张劲夫的访谈录,于1999年4月5日发表的《请历史记住他们》做了详细生动的介绍。他们肩挑时代历史的大使命,洞察科学世界的神奇奥秘。心怀华夏,高瞻远瞩,引领时代技术发展新潮流。沧海洪波,浩浩荡荡,天马行空,驰骋在云霄中。自强不息,发奋图强,终身志不移,与太空共沉浮。他们开拓进取,默默无闻的工作,奠定了中国科学的基础。让中关村出现新风采,朝阳晚霞,金光闪闪,红砖灰瓦,广厦排排,百花吐艳,姹紫嫣红,万木葱茏,气象万千,天地和谐,生机无限。它的发展真乃是:科学新城立天地,非凡日月耀穹苍;群星闪烁星光灿,紫气东來瑞呈祥。

  正处在这种欣欣向荣的岁月中,时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们村子里又来了一大批的年轻人。遥想当年,他们也个个都是风华正茂,雄姿英发(用现代语言说,个个都是帅哥帅姐),年方弱冠响应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攀登科学高峰。初入科学殿堂怀着共同的理想,如是兵多将广,科学院的数理化、天地生各路大军基本形成,还有各种特种兵,军种齐全,样样都有。在这六十多年的岁月里,笔者有幸是这个隊伍中的一员,一直到如今已成耄耋老人。 

  刚入科学院之初一、二年,在前辈学人的培训之下茅塞渐开,逐步认知了科技世界中的洞天一角,就专业方向而言,当时中科院动力室主要研究航空动力并兼开展民用动力的工作。最美的梦想是尽快建成一座远东最大的航空燃气轮机的科研与试验基地,为此日夜辛勤工作。但是,随着国家形势的变化,国家从大局需要出发,重新作了调整与安排,在60年很快就与力学所合倂了。直到80年又重组工程热物理所。

    在那些峥嵘的岁月里,个人的科研任务频繁地上上下下,虽说沒有巨大的闪光点,但也付出了许许多多的艰苦劳动,也就不必细说端详了。这里只就个人工作范围内涉及到的事,拿出一两点来晾晾,也是在个人科研经历中,留下有深刻记忆的一页。那就是60年代中(某年某月某日记不清),我们在实验室内,正在开展试验研究工作时, 突然通知说院领导张劲夫同志要陪同郭沫若院长来试验室参观。来后听取了详细汇报,郭院长题诗赞许说真是《燃烧风洞出奇》,了不起!大家听了真高兴。出奇在那里?在此多费一点笔墨做一点简要介绍。

    话说当时我们开展的研究课题,是一项涉及战斗机提高飞行战斗性能的问题,那时米格型战机已很落后,还要进行技术封锁。那个时期空中巡航发现敌情,必须加大推力进行截击时,由于飞行性能落后,只能向下俯冲,点火后(下边的空气密度大),再向上爬升追击,往往非常被动。所以,必须自力更生进行硏究与改进,我们的高空加力点火燃烧试验台,就是模拟这种高空加力点火燃烧过程,点火燃烧试验一直模拟到高空两万米(当时的U-2也只这个高度)。实验室就是战场,我们豪情满怀气焰高万丈,见到(通过石英玻璃窗的观察)烈火熊熊喜若狂,加力点火燃烧试验创奇迹,一切技术封锁顶个屁。说实话担当这项任务的都是些小字辈,几个研究实习员和实验员,汇报完毕后得到郭老的嘉许,应该说是对这个小字辈群体的最高鼓励。

  再讲一点气动组研究的项目,涡轮增压器技术水平国际一流、全国第一,创新了许多奇迹,高转速达到了两万转/分。它是大型柴油机的核心部分,广泛应用在铁路机车、矿山机械、船舶舰艇上,特别受到有关部门的欢迎与交口称赞。许许多多的工厂进行投产与转产。涡轮增压器经过各种试验的考验,面对高速旋转叶栅风洞试验,所内整装台架实验,每次试验我们的小字辈(研究实习员和实验员)小张小王和老李两旁侍候。他们技术精湛,配合默契,万一飞车,更是惊心动魄,可能还会作出更大贡献。此外还要在野外接受:穿沙海过高寒,从东北到西南,越过万水千山,经历大江大海的考验。还是这批小字辈,披星戴月,暑去寒来,风风雨雨,千锤百炼,十年磨一剑,成绩亮灿灿,它的闪光点染出不愧于时代的风采。如今每当我们行驶在高速铁路上,能见的国产内燃机车,一定会感觉出含有这个群体的技术基因。再有由涡轮增压器派生出来的技术-----小型燃气轮机,又是一枝独秀,在辽阔的天空中应用广泛。工程热有一群名不见经传的小字辈,用劳动的血和汗,双手开辟了新天地。工程热的百项课题百枝花,朵朵灿烂夺目惹人爱。许许多多的事迹,有待我们同仁的表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遥想当年的小字辈,一批批的无名英雄,气概贯长虹,他们的功勞,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天下,同样应该《请历史不要忘记他们》。

2019-03-28记)

(责任编辑:叶瑞优)
关闭页面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