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理学或医学奖
当我们在为陈列平鸣不平时,我们应该谈些什么?
发布时间:2018-10-10 来源:科学网 【字号:  

  10月1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公布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结果,奖项同时授予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医学家本庶佑,以表彰他们在癌症免疫治疗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几乎同时,业界爆发出对“陈列平”的关注。

  华人科学家、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授陈列平发现了PD-L1抗体在癌症治疗上的作用并将其推至临床。业内专家评论,陈列平奠定了肿瘤免疫调节分子领域的半壁江山,这样的一个人却与“诺奖”擦肩而过,让本届诺贝尔奖的掌声中夹杂着几分唏嘘。

  面对质疑之声,“诺贝尔奖评委会不公正”“华人科学家陈列平应共获此奖”……《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截至记者发稿,尚未收到陈列平就此事做出的评论。

  《中国科学报》:关于此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结果,大家在质疑什么?

  陈列平在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同事:诺奖颁奖要看给谁,以及为何颁奖。而此次诺奖的“这碗水”没有“端平”,它的给法有点怪。

  首先,此次诺奖的获奖标准和理由不清楚、不明确。不论获奖理由是“发现该基因”“发现该基因的T细胞抑制功能”,还是“发现该基因对肿瘤的治疗作用”,获奖人都不应该是艾利森和本庶佑的组合。其次,在获奖的调研报告解读中也有部分夸张之处。

  《中国科学报》:这些质疑的依据是什么?

  陈列平同事:众所周知,诺奖只颁给该领域的最早发现者。的确,毋庸置疑,艾利森发现了CTLA-4抗体对癌症的治疗功能,本庶佑发现了PD-1基因,陈列平发现了PD-L1基因。但真正把PD-1/PD-L1抗体引到肿瘤免疫治疗的是陈列平,因此,陈列平应该属于发现PD-1/PD-L1基因及其T细胞抑制功能,以及该途径肿瘤治疗功能的共同获奖人之一。这三点都是陈列平的贡献。

  如果是发现CTLA-4基因或者该基因的T细胞抑制功能,就给诺奖的话,艾利森则无权获奖,因为他不是第一个发现CTLA-4基因及其T细胞抑制功能的科学家。

  某不具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日本获得这么多诺奖,其实有其特有的门道,比如,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设立Japanese office,这其中有很多不宜公开的事情。对于此次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争议,各有各的讨论。受美国科学界主流影响,陈列平虽是美籍华人,但由于各种原因,他在美国科学界还是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压制,甚至是排挤。出于民族感情,以及前年“复旦-中植科学奖”事件,我也替陈列平鸣不平。

  《中国科学报》:这次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到底公不公平?

  陈列平同事:此次诺奖的颁奖词是“因发现抑制免疫调节的癌症疗法而得奖”,这对陈列平来说,非常不公平。正如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评论:“本庶佑的发现和抗癌药物无关;艾利森的发现无法解释为何PD-1如此重要,两人得奖的真正原因是PD-1抗体是“神药”,而从理论到实践,把PD-1抗体推到现在的是陈列平”。

  某生物医药重大专项负责人:很多人没有搞清楚诺奖的评选标准,这个问题和屠呦呦的青蒿素问题是一样的。

  屠呦呦最早发现了青蒿素的提取方法,得到了青蒿素粗品,后经过分离纯化得到了青蒿素原型,后人再做也不过是工作改进,不属于原创。而现在市场上的青蒿素,已经是基于屠呦呦的研究发现,进行结构改造后的青蒿素。

  陈列平的研究问题和这个类似,他不是这个靶点的原创发现者,他只是偶然发现这个靶点不错,率先完成了后期的产品研发工作。陈列平做的是转化应用,他的贡献在于独辟蹊径,把这个靶点用在肿瘤治疗上。

  其实,这项工作很多人在做,但这项工作风险很大,需要勇气,且运气和经费一个都不能少。一些人为陈列平鸣不平,大抵是不清楚诺贝尔奖的评奖标准,诺贝尔奖几乎永远不会授予做应用转化的人,产业界的人士也不会得到,它只是基础研究的狂欢。

  北京某三甲医院院长:中国的部分科学家对诺奖的期望太高,屠呦呦获诺奖国内很多人也说不公平。一方面,国人心中觉得瑞典不喜欢中国,不会把奖颁给中国人;另一方面,他们觉得我们的研究水平很高却不容易被承认。其实诺奖的评审相对比较公正,这和诺奖是瑞典人所创立的没关系,此外,陈列平是美籍华人。

  某不具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首次发现CTLA-4是在1987年,这也的确不是艾利森的成果,但他是第一个将CTLA-4作为癌症治疗靶点的人,这次诺奖的获奖理由主要侧重这一方面。就该领域的研究贡献而言,谁拿这个奖,确实存在争议,但确定的是,不可能是一帮人共享这个荣誉。如果存在第三个获奖人,多位科学家都有资格竞争这个位置,艾利森和本庶佑是主要的贡献者。

  《中国科学报》:在意获奖与否的我们究竟应该在意什么?

  某生物医药重大专项负责人:我也不认为与诺奖擦肩而过的陈列平会有遗憾,他已经得到了属于他的东西。通过此次事件,我认为我们不要太过于看重诺奖,因为它只代表基础研究成果。相比之下,我们更应该重视转化研究,因为它能创造经济效益,促进社会发展,它所创造的效益也能使基础研究收益。如果这些成果不能和我们的实际生活发生重大联系,比如,生物钟影响我们的生活,青蒿素治疗了疟疾,PD-L1推动了抗肿瘤免疫疗法……那么,这些论文将永远是一堆废纸。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我从心里真诚地对陈列平教授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华人免疫学家Tak Mak教授表示敬重。陈列平和Tak Mak都因其在肿瘤免疫学领域的发现和贡献,而享誉国际免疫学界。我对这两位科学家未获得今年的诺奖表示惋惜。但是,我相信这两位科学家作为国际一流的生物医学家,对人类健康所做出的贡献,将永远载入生物医学发展史册。

  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教授黄刚:不管针对此次诺奖的争议有多激烈,都不影响本庶佑获奖,他当初就应该和利根川进一起拿到1987年的诺奖。

  在京都大学读书时,有幸聆听过本庶佑先生的课。印象最深的是他提出的“做学问要做醍醐味的学问”。我理解的“醍醐味的学问”就是那些深思熟虑的研究,让人有醍醐灌顶般感觉的学问,也就是他说的“Try not be the first one, try to be the unique one. ”意思是说要做开创新领域的工作,不要在一个成型的领域添砖加瓦。

  当时读书的我听得似懂非懂,回头看看,一路走来,他自己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免疫重排、Notch通路、AID、PD1……每一个都是诺奖级的发现。诺奖公布后,有很多人为没有拿到诺奖的几位科学家鸣不平,确实遗憾。但是像本庶佑先生这样,够拿好几次诺奖的人拿奖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二十年前在京都大学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会有这一天。

(责任编辑:程博)
关闭窗口
© 1996 - 2018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