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经济学奖
“行为经济学之父”、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获诺贝尔奖
发布时间:2017-10-10 来源:解放日报 徐蒙 张煜 【字号:  

  今年诺贝尔奖的“压轴大戏”中,理查德·塞勒,被称“行为经济学之父”的芝加哥大学教授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作为研究人的非理性经济行为的“行为经济学之父”,理查德·塞勒被问及:你会怎么花费9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72岁的老爷子继续开起了玩笑:“我会尽最大努力,用非理性的方式把这些钱花光。”

  最有争议的经济学家之一

  这位宣称要“乱花钱”的经济学家,实际上一辈子都是“理性消费”的呼吁者和推动者。理查德·塞勒开创先河,他批判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经纪人假设,并用数学方法和各种来自现实生活的实证证明人的非理性经济行为总是存在的。比如,为什么在某次拍卖中所谓的赢家却变成了实际上的输家; 为什么有些赌徒输了一整天,却在希望渺茫的最后一局孤注一掷;为什么购物者宁肯在一件家电上省钱,却不愿在另一件类似的电器上花同样少的钱……瑞典皇家科学院9日评价,塞勒使经济学“更人性化”,他所作贡献“在个体决策的经济学分析与心理学分析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给经济研究和政策的诸多领域带来深远影响。”

  理查德·塞勒1945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1995年起任芝加哥大学商业研究生院行为科学与经济学教授、决策研究中心主任至今。很长时间里,塞勒也是全球最有争议的经济学家之一,争议的焦点源于他倾向于强调事实与权威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不一致。

  塞勒研究了很多现实经济中的反常现象,他对反常现象的思考也引发了人们对经济理论的思考,即当现有经济学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决策的时候,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人的行为,不断质疑、不断思考,这弥补了现有经济学理论的缺陷。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勇毕业于理查德·塞勒任教的芝加哥大学,他表示,行为经济学在最初刚刚提出来的时候,也受到主流学界一定的批评与阻力,甚至嘲笑,但是理查德·塞勒等经济学家通过严谨的研究慢慢扎下根来,这种坚持与严谨,非常值得新结构经济学学者们好好学习。

  在中国属于新兴学科

  “相比其他行为经济学研究者,理查德·塞勒最大的贡献是将经济学理论应用到政策制定中,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系讲师、美国密歇根大学行为经济学博士江明介绍,15年前,理查德·塞勒在美国提出了“Save for tomorrow”(为了明天储蓄)计划,通过行为经济学理论,设计了一套方案,即在工资收入增长的情况下,将工资增加的一部分用于储蓄,从而抵御通货膨胀。理查德·塞勒的计划方案在美国许多大公司被采纳,因此行为经济学在现实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据介绍,如今行为经济学在中国还算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沿着理查德·塞勒当时奠定的方向,今天行为经济学已经加入了大量新的工具,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助推这门学科快速发展,它还与神经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关联,诞生了神经经济学前沿研究领域。

  “在交大的实验经济学实验里,我们通过有趣的实验开展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江明告诉记者,他们主要招募非经济专业的学生开展实验,比如向一名实验对象支付一笔现金,问他要今天直接拿,还是过一些日子领取包含利息的更多现金。

  “这不是做做样子的调查,而是真金白银地把这笔钱给实验对象,因为只有通过真实的激励,才能更准确地获知每个人真实的经济行为。”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页面
© 1996 - 2017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