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学奖
“他们是经济学家,不是证券分析师”
——关于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发布时间:2013-10-21 来源:南方周末 王小乔 【字号:  

  尤金·法马(Eugene Fama),得知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法马回到课堂继续上课。 (CFP/图) 

  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第三次颁给金融学家。

  同时颁给观点、方法相左的经济学家,也许有让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更加多元化之意。

  对“资产价格”的研究不等于帮助去预测你的股票、房地产的价格变动。

  尤金·法马 (Eugene Fama) 

  74岁,现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是意大利移民后代。1960年毕业于马萨诸塞州Tufts大学,主修法文,获得学士学位。随后在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院读MBA,1964年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股票市场价格走势”。

  根据SSCI统计,法马是全世界被引用率最高的经济学家之一。他也被誉为“现代金融之父”。

  拉尔斯·彼得·汉森 (Lars Peter Hansen) 

  60岁,现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1974年在犹他州立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学位,1978年在明尼苏达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罗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 

  67岁,现任教于耶鲁大学。出生于美国底特律,1967年获得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1972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被视为新兴凯恩斯学派成员之一。因曾预言美国2000年科技股泡沫而闻名,他与另一名经济学家卡尔·凯斯建立的“凯斯-席勒指数”,是反映美国住房价格的重要指标。他还是《非理性繁荣》与《动物精神》两本畅销书的作者。

  席勒曾于2009年造访中国,并对中国的房产泡沫提出警示。

  在金融危机的雾霾尚未完全散去的2013年10月14日,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三位主打研究金融的学者:尤金·法马(Eugene Fama)、彼得·汉森(Peter Hansen)、罗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

  他们的获奖理由是对“资产价格”的研究。这也许让普通民众觉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次离自己近了那么一点,因为每个人都关心自己的资产价格。

  官方通稿对三位学者的贡献介绍中,最有趣的或许是这么一句话:“他们的发现或许看起来既令人惊奇又相互矛盾。”

  这是因为,三位学者中,尤金·法马和罗伯特·席勒的学术观点互相对立。

  2013年的诺奖为什么授予这三位学者?相互矛盾的理论为何可以同登领奖台?如果他们的理论是关于“资产价格”的,对现实中的投资有指导意义吗?南方周末记者就以上问题采访了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

  拉尔斯·彼得·汉森(Lars Peter Hansen),图为得知获奖之后,汉森从咖啡店回家。 (CFP/图) 

  金融对世界的影响正在扩大

  南方周末: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何花落三位金融学家?

  曾刚: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三次颁给金融学家,第一次是1990年,马克维茨、米勒和夏普因对金融学的基础性贡献而获奖。1997年,默顿和舒尔茨因为“期权定价公式”而获奖。

  或许是因为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金融变得如此重要。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它对世界的影响在逐渐扩大。金融学在主流经济学中地位和影响力也在慢慢提升。

  南方周末:在你看来,本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最重要的成果是什么?

  曾刚:法马是公认的现代金融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得奖是迟早的事,甚至有很多人觉得,1990年诺奖第一次颁给金融学家时,最应该获奖的就是法马。

  不过,法马的核心贡献并非只是对“资产价格”的一般性研究而是“有效市场”的假说。他假定(金融)市场是理性的并最终趋于有效。只要信息能够“真实、准确、足够地”披露,理性的人们自己会选择“买还是不买”。

  当然,现实中经常可以发现市场的无效之处,但正是不符合现实,才激起了后续的众多研究,金融学才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体系。

  席勒是另一个研究领域的先驱,率先将行为经济学运用于金融研究的先驱。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的经济选择并非都是理性的,有些会受到“动物精神”的支配,这个词最早的定义是凯恩斯给出的。

  2008年,席勒还跟阿克洛夫(行为经济学创始人之一)合写了一本书《动物精神》,指出有时投资者的行为也像动物一样冲动。席勒是在用行为经济学的方法来看待金融市场的运行和资产定价的。从研究的视角和主要观点看,他和法马是两个极端。

  汉森则是一名计量经济学家,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工具层面,他提出的广义矩现在被广泛地应用于资产价格变动的研究中。

  南方周末:不过,官方给出的获奖理由是对“资产价格”研究的贡献。还具体阐述为,法马发现几乎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准确预测未来几天、几周的市场;但是席勒发现通过研究对较长时期内的价格,可以对未来数年的价格形成预测;而汉森则研究出一种统计方法,适用于资产定价的合理性测试。这些研究的现实意义在哪里?

  曾刚:诺贝尔奖是授予那些对基础理论做出贡献的学者,不要试图拿他们的理论去预测现实。

  很多人批评法马的“有效市场”理论不符合现实。但事实上,作为对基础理论的贡献,“有效市场理论”用简明清晰的模型,奠定了新古典金融经济学的基础。其为金融市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参照。所以,不能以对现实的符合程度来评价其在理论上的价值。

  席勒的行为金融学倒是和现实结合得更紧密一些,因为他是从现象到现象的研究,关注研究人的行为。他也做过金融危机、房价等的现实预测,这也是无论在国外还是中国,普通人之中,席勒的名气比法马大得多的原因。

  但无论如何,对“资产价格”的研究不等于帮助去预测你的股票、房地产的价格变动。他们是经济学家,不是证券分析师。

  金融学本身就是关于金融市场运行和资产价格的学科,它研究的是资产价格的形成和影响资产价格的因素,而不是告诉我们资产价格会变成什么样。

    罗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67岁,现任教于耶鲁大学。出生于美国底特律,1967年获得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1972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被视为新兴凯恩斯学派成员之一。 (CFP/图) 

  更多元化地认识世界

  南方周末:“令人惊奇又相互矛盾”,这是特例吗?

  曾刚:当然不是特例,更严重的对立观点同登诺奖台的事情也曾经发生过。1970年代,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和他一起得奖的缪尔达尔是典型的凯恩斯派。这两个学派,一个秉持市场原教旨主义,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观点水火不容。

  要理解法马和席勒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所持的方法论不同。

  法马的理论脱胎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正统方法,有严谨完美的理论框架,它是在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开展的研究,也很自然地开启了主流金融经济学。而席勒从事的行为金融学几乎没有系统的理论框架,它是从观察现实行为的特征出发来研究金融学的,所以席勒更像剑宗的风清扬,没有特定的招法,但是对现实的观察更加深刻。

  诺奖完全可以把奖项颁给同一个领域不同的声音,况且他们对金融市场的运行和资产价格的变动,从各自的研究方法和视角,都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

  退一步讲,行为金融学也不是推翻了有效市场。这就像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供求关系”一样,也存在很多缺陷,有很多理论修正但不是推翻它。因为它的假定本来就是提供一个参照系,是一个研究的基石。

  南方周末:近来有观点认为,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很多金融监管当局在过去几年中对金融监管规则的修改,背后隐含的经济学原理都是越来越多地使用行为金融学,而放弃有效市场。金融危机之后,席勒的《动物精神》一书在中国大卖,“动物精神”也成为金融实务界的热词。行为金融学是否也在影响着金融监管理念?

  曾刚:不可否认,行为金融学的发展,颠覆了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一些教条,是人们可以用更加现实和多元的视角来看待市场和政府干预,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的确在过去几十年中,对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实践都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当然,我们也不宜过度夸大行为金融学对传统经济学理念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理性假说前提,以及承认市场机制的效率和作用,仍然占据着主流的理念,也是值得坚持的方向。

  总的说来,金融危机的爆发反映出市场本身理性上的一些缺陷,在关键时刻可能需要一些政策举措加以修正和干预。非主流的经济学,包括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可能带来观念上的一些改进和完善,这让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更加多元化,也有助于经济学研究本身的发展。这次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颁发给两位观点、方法相左的经济学家,或许也有这样的考虑。

  声音

  @许小年:法马和席勒对市场的理解处于对立的两极。前者认为价格由人的理性计算形成,因此含有丰富的信息,是经济个体进行决策的可靠依据;后者则强调心理因素(动物精神)的作用,认为价格中充满误导性的“噪音”,例如金融危机前的美国房价。对立的观点同获诺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对立面。

  @邹恒甫:诺贝尔奖之荒唐:同时给持有不同观点的人。Fama认为市场有效率;Shiller认为市场无效率;汉森搞技术活儿。(摘自新浪微博)

关闭页面
© 1996 - 2013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