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科学蠢材”和“绊脚石”也有春天
发布时间:2012-10-13 来源:科技日报 吴佳珅 【字号:  
曾几何时,一个人因生物成绩排在最后一名被讥笑为“科学蠢材”,另一个人因笨拙的临床能力被称作“绊脚石”。但是,2012年,他们却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诺奖得主。
先说那个“科学蠢材”。早在1949年,英国一所中学的生物老师在成绩报告单中,对一名叫约翰·格登的学生写下了这样一段评价:“我相信格登想成为科学家,但以他目前的学业表现,这个想法非常荒谬,他连简单的生物知识都学不会,根本不可能成为专家,对于他个人以及想教导他的人来说,这根本是浪费时间。”

尽管受到很大的打击,格登仍然对生物保持极大的热情,他甚至在学校顶着老师的巨大反感的压力,养过上千只毛毛虫,看着它们变成飞蛾,生物学的魅力深深迷住了他。

1962年,约翰·格登使用一只青蛙的成熟细胞培养出活蝌蚪。约翰·格登的方法是从青蛙的细胞中提取包含其DNA的细胞核,然后将这个核注入一个移除了自身细胞核的青蛙卵细胞中。结果显示,这个新卵能够重新编码引入的细胞核。

格登博士的研究与传统生物教科书里的定论相违背,即成熟细胞不可逆地具有某些特定的功能、且不可能产生新功能,他的研究一开始遭到了质疑。直到1997年,克隆羊“多利”的成功培养,把动物被克隆的可能性带到公众的想象空间。

之后的研究证明了约翰·格登的正确性。约翰·格登也因为在克隆方面的成就被尊称为“克隆教父”。

和约翰·格登的早期“蠢材”经历相比,“绊脚石”山中伸弥颇有几分同病相怜的味道。

山中的父亲经营着一家小机械厂,小时候的山中因无法将分解的机械恢复原样,常常受到父母的责备。

长大以后,山中当了医生。由于其临床能力笨拙,不断受到其他人的讥讽,甚至被称为“绊脚石”。山中自己难忘其做的第一次手术,这样一个原本十分钟就可以做完的手术,但山中却用了一个小时,竟然还失败了。

后来,山中选择了干细胞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这是一种短期内无法见成果的研究,考验人的耐性。山中伸弥说“科研过程中实验经常失败,有时沮丧到想哭”,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并且坚持了下去。

iPScell,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可通过人体细胞获得,而且可以降低细胞癌变的风险。通俗点讲,iPS细胞研究,就是研究如何从细胞直接培育出新器官,如果某人身上哪个“零件”坏了,可以直接培育出来。iPS细胞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山中伸弥就是iPS细胞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他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发现诱导出的干细胞可转变为心脏和神经细胞的方法,这为研究治疗目前多种心血管绝症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从“科学蠢材”到“克隆教父”,从“绊脚石”到iPS细胞研究专家,两个早期经历不被看好的人获得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遭受到打击之后,他们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保持热情,而且坚持了下去,终于有一天“蠢材”不蠢,“绊脚石”不再绊脚,当初的毛毛虫如今变成翩翩起舞的蝴蝶。约翰·格登和山中伸弥的人生经历是两个真实发生且非常励志的故事。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12-10-14 03版)

©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