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诺贝尔文学奖
对文学的坚守,有意义!
发布时间:2012-10-12 来源:解放日报 姜小玲 施晨露 【字号:  

今年上海书展,莫言(左二)和作家们参见论坛。资料照片

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消息一传出,国内出版莫言作品最多的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员工们为之雀跃。从那一刻起,社长陈徵的手机铃声几乎就没停过。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直言:“我们为莫言能获得这个全球作家期盼的奖项感到高兴,同时也深深地感到,我们几代出版人长期以来对文学理想的追求和坚守是有意义的,是值得的。”

到目前为止,莫言5部中短篇小说、11部长篇小说共16部作品的版权花落上海。这样的结果,除了出版方的眼光、魄力外,更主要在于双方相互的认同和信任。说起莫言和上海出版的渊源,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回忆,那还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莫言30岁不到,尚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比起班上的李存葆等已小有名气的作家,他是籍籍无名的小兵。郏宗培时任上海文艺出版社《小说界》编辑,在去解放军艺术学院组稿中,收到了一篇莫言的微型小说,并以莫言本名管谟业在《小说界》发表。此后,管谟业以“莫言”的名字在中国文坛发光发热,“谁会想到,二三十年后,当年的毛头小伙会成长为今天的大师级作家”。

这篇微型小说就此开始了莫言和上海文艺出版社间的友谊。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曹元勇清楚记得第一次与莫言结识的情景:“1998年3月,我去北京莫言家中拜访。去之前,忐忑不安,在我心目中,莫言是了不起的大作家。见到他本人,一扫我的紧张。他没有贵族姿态,这种印象后来一直贯穿与他的交往过程。莫言的低姿态正是他能够体味中国人的生存境地,无论是艰难、困苦,还是快乐、伤悲的原因。”

与莫言结识的第二年,曹元勇策划为莫言出书。2000年,《莫言小说精短系列》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莫言亲自取名《苍蝇·萌芽》、《初恋·神嫖》、《老枪·宝刀》。此后,上海文艺出版社陆续出版《莫言作品丛书》、《莫言获奖长篇小说系列》、《莫言长篇小说系列》。

“不少作品在当时的市场反响不乐观,并不能为出版社带来利润。但对于一个有文学梦和文学追求的出版社来说,考量的标准不在于能赚多少钱,而是拥有多少作家的优秀作品。”陈徵“实话实说”。也正是上海出版人的这份诚意和坚守打动了莫言,让他把自己作品的版权放心地交给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末,莫言的《蛙》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小说日后为莫言夺得了茅盾文学奖。曹元勇说,“对我们来说,拿到这部作品,就是光荣。”

文艺出版社与莫言的缘分,并不仅仅止步于“拿到作品”。《蛙》的故事素材存于莫言脑中数十年,整部小说的创作前后则花了他5年时间,三易其稿。但是,当时文学读物的市场前景并不看好,出版社顶住压力以8万册起印。除了按常规的宣传推荐外,出版社还邀请来自哈佛、复旦、北大、清华等大学的70多位当今著名评论家展开作品研讨。对此,莫言心存感激,他的回报是:凡是上海邀请的活动他几乎都一口应允,全力支持。于是,在上海书展的开幕式上,在“国际文化周”的论坛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听到他带有山东高密口音的讲演。

上海新闻出版局局长方世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莫言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上海书展开幕式时,曾经说:上海是世界上最具文化感召力的城市。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上海始终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为全国的优秀作家提供作品发表的平台。我想,这应该是莫言16部作品选择在上海出版的理由吧。”

(原载于《解放日报》 2012-10-12 05版)

©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