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诺贝尔化学奖
他们破解了G蛋白偶联受体之谜
——记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发布时间:2012-10-11 来源:科技日报 张巍巍 【字号:  
10月10日下午,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赖恩·科比尔卡因在G蛋白偶联受体(GPCR)方面的研究分享了这一奖项。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当天的一份新闻稿中宣布,人类的身体是一个精妙调和的系统,几十亿细胞在其间相互作用。每一个细胞都具有微小的受体,使其可以感知周围的环境,从而适应全新的情况。而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赖恩·科比尔卡之所以被授予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是因为他们的突破性发现揭示了受体家族中的重要一员——G蛋白偶联受体的内部工作机理。

历尽千帆,GPCR面纱终被除去

长期以来,细胞如何感知周围环境一直是未解之谜。科学家知道肾上腺素等激素可以发挥强大的作用,例如提高血压使得心跳加快。他们怀疑细胞表面存在某种激素的接收者,但这些聪明的受体到底由何构成,又将如何工作,在20世纪大部分的时间里仍未拨云见日。

1968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开始利用放射性方法追踪细胞受体。他将碘同位素附着到各种各样的激素上,在辐射的作用下,发现若干种受体,其中包括一种肾上腺素受体:β肾上腺素受体。他的团队从细胞壁内提取出了隐藏的受体,并初步了解了它们的工作机制。

20世纪80年代,他们又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新加入的布赖恩·科比尔卡接受了从庞大的人类基因组中分离编码β肾上腺素受体基因的挑战,其所采用的创造性方式助他实现了这一目标。分析结果显示,这类受体与眼睛内的一个感光受体相似。研究人员意识到,还应存在着一个受体家族,它们具有类似的结构,而且会以相同的方式发挥作用。

今天这个家族已被命名为G蛋白偶联受体,约有1000个基因会为这些受体编码,除了激素之外,光、味觉、嗅觉、组胺、多巴胺和五羟色胺发挥作用都与G蛋白偶联受体有关,其将参与感光、味觉、嗅觉、细胞密度调节、行为和情绪调节、免疫系统调节以及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等诸多生理过程。而所有药物中大约有一半也是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发挥作用的。其也是我们体内最大的蛋白质超家族。

数十载等待,险与获奖通话错身而过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在通知获奖的电话中表示:“我之前戴着耳塞睡得很熟,都没听到铃声。是我妻子用手肘弄醒了我,才使我听到了这个震撼而开心的消息。我从没想到自己能够获奖,现在感到十分兴奋!看来我得推迟今天的理发计划了!你们要是看到我,就会知道这有多么必要!”寥寥几语,莱夫科维茨的不拘小节和乐天性格已然显露无遗。

另一方面,当地时间凌晨2点30分左右,布赖恩·科比尔卡在诺贝尔奖委员会给他家里打了两次电话之后,才最终得知自己的获奖信息。“我一开始并不相信这是真的,但当5个带有典型瑞典口音的人接连在电话里告知你这一信息,你就知道,这应该是事实。”科比尔卡还表示自己将在退休后再使用此次的奖金,或是直接将它们传给自己的孩子。

事实上,《自然》杂志在2011年刊发的一篇特写文章,已经为我们勾画出这位巨匠令人印象深刻的轮廓。他不热衷于新闻宣传,却对自己的科学研究倾注了多半生的心血。他的同行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对大众而言,科比尔卡无疑十分聪明。但他却有不为人知的羞涩性格,他是那么谦逊而安静,但当对待工作时,科比尔卡就会像燃烧的小宇宙,释放其迷人的性格。他是如此的积极和认真,你在他身上却看不到一丝的自大、粗鲁或是炫耀,这是多么的罕有而不易。”

正是这样的执着和热忱,促使科比尔卡在2011年又取得了另一项重大的突破:他的研究小组捕捉到了β-肾上腺素受体被激素激活、向细胞发送信号的那一瞬间的景象。这幅图片本身就是分子尺度的大师之作,亦是其数十年研究的宝贵结晶。而GPCR与G蛋白三聚体的复合物结构的解析,也被认作是结构生物学领域的一大轰动性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科比尔卡还在今年4月受聘为清华的客座教授,可谓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而这样的经历也使我们更能理解《自然》一文中这样的描述:“他在乘坐红眼航班,经过12小时才从中国飞回旧金山家中后,只以小憩暂时缓解了疲惫,就再次踏上了去往芝加哥的旅途,而那里,有他挚爱的蛋白质结构分析。”而这样的科比尔卡,也将一直前行在化学之路上。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12-10-11 02版)

©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