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追忆悼念
钱伟长创新精神的内涵
来源:科技日报 胡钰

钱伟长的去世让国人震动,一位科学大师留下了无限的人生传奇,更留下了宝贵的创新精神。为什么在近百年动荡的世事变迁中总有创新激情?为什么以文科生出身却取得无数自然科学成就?探寻钱先生的创新精神,给我们许多启示。

以好奇心和责任感发现新问题。创新源于什么?在钱伟长看来,源于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科学自身的空白,也可以是社会发展的需求。1931年在清华大学他以大学物理入学考试5分的成绩申请转学物理系,因为国家处于危难需要更多的飞机大炮,这一选择成为了人生轨迹的重大转折;1939年他开始研究弹性板壳的统一内禀理论,因为当时国际学术界弹性板壳理论的研究十分混乱,这一研究获得了爱因斯坦的高度评价,奠定了他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他从58岁学电池知识,因为我国坦克缺乏高能电池;64岁以后学习计算机,提出宏观字形编码方案“钱码”,还有一系列重要发现发明。这些研究的启动首先源于他抓住了创新的问题。他认为中国要培养“满肚子都是问题的人,这种人是我们国家需要的。培养博士生就是使一个没有问题的人变成有问题的人,也懂得力所能及来解决问题”。从科学研究的规律来看,发现问题的能力甚至重于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如此不能突破常规路线,不能发现空白领域,不能实现原始创新。

以掌握经典和融汇贯通汲取新知识。后人常常惊叹于钱伟长对新学科的掌握速度,他自己也说:“我可以临时开一个题目,保证三个月内就可以开展。我会查资料,看书也快,今天干完这个,明天就可转到另外一个题目去。”这种能力源于他非常注意学习方法。对于有人说自己是“万能科学家”,钱伟长回答说:“其实不是万能,不过我会去学一类东西,我会看人家的东西,看懂了我自己能下结论,并在这个基础上再做下去。我懂得爬在人家肩膀上,我要永远爬在人家肩膀上。”从钱伟长的经历来看,多读经典著作,多读最新文献,多做一手调研,这样才能迅速进入新领域。在科学研究领域日益交叉纷杂的今天,创新不能仅仅是停留在单一领域的封闭行为,打通专业壁垒、推进领域融合显得更加迫切。

以谦逊态度和勤奋学习保持新动力。尽管成就卓著,但钱伟长始终很谦虚,他认为“应该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很多,那你就是很有学问;你觉得什么东西都懂,你大概是没有学问的”。对于有人对他的“天才”赞誉,钱伟长说:“我不是天才,我的学习是非常勤奋的,我发现很多东西我还不懂,需要,我就学。你们不要相信天才论,关键是在于刻苦和努力。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钱伟长的家里,70岁以前没有电视机,因为怕看得多浪费时间,而且50多年了一直保持“开夜车”的习惯。到老了他还自信地说:“这么多年来,我没有懒过,我的知识没有老化。”事实上,88岁时他还写了一篇50多页的长篇论文《中国魔方的构造特性及其不惟一性问题的研究》,让许多人称赞不已。这种谦虚和勤奋是一个人保持持续创新的根本动力,也是保持精神青春的重要法宝。

钱伟长的去世留给我们太多思索,他的高才、高德和高寿让后人有太多敬仰。认真学习伟人的创新精神,于国于己,其利深远。

 
©1996 - 2010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