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解放军报】细节吴孟超:一个医学大师的精气神
发布时间:2011-06-10 来源:解放军报 张海平 范炬炜 徐双喜 张鹏 【字号:  
黄浦江畔,春浓叶绿,细雨霏霏,吴孟超与记者面对面。
一对寿眉,一双慈目,在眼镜片后面活泼地闪动。盈盈笑意,流露出长者的睿智、孩童似的天真、邻里般的和善……

在采访吴孟超的日子里,他身边的同事告诉记者:“吴老的笑容很特别,我们叫它‘吴氏微笑’。这是吴老标志性的‘表情名片’,也是他呈现给大众的‘心灵窗口’。”

面对吴孟超,凝视这扇“窗”,记者试图探寻“吴氏微笑”的魅力。如果把岁月的珍珠连缀在一起,记者发现:吴老的魅力,其实就隐藏在他许许多多的人生细节背后。如果将这些细节显微,我们看到一位白发院士的人生本色,一个医学大师的精气神。

“看病不是修车啊!病痛不仅是一个人的事,病人连着家庭,家庭连着社会,好医生应该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人。”

细节显微之一:鞠躬

周二上午,吴孟超门诊时间。

8时刚过2分钟,吴孟超走进门诊,冲着候诊的病人和家属深深鞠了一躬,然后双手抱在胸前说:“对不起大家了,今天路上有些堵车,我晚到了两分钟,耽误了大家的时间,我向你们道歉!”说完,他快步走进诊室,开始工作。

挂吴老门诊的人太多,看完最后一个病人已是12时40分。这时,他脱下白大褂,端起茶杯,喝了口水……

细节显微之二:搓手

门诊B超室,26岁的农民工李朋躺到检查床上,自己主动把衣服撩了上去。

吴孟超忙说“不急”,顺手把病人衣服拉下来盖住肚子。他一边搓着自己的手,一边与病人拉家常,等到双手搓热变暖,才帮病人把衣服撩起,开始“问、触、叩、听”。检查完毕,他又轻轻地搀扶起小李,并弯下腰去,帮病人把鞋拎到脚下。

细节显微之三:发火

进入手术区,路过一个房间,看到病人躺在手术台上,主刀医生却不见踪影,吴孟超立即让人把主刀医生找来:“为什么让病人光着身子躺在那里等你?”

“我去查房了。”吴孟超火了:“查房不能早一点吗?安排了手术自己不知道吗?换你赤条条躺在那里试试!你就这样对待病人?!”

细节显微之四:拜年

大年初一。吴孟超早早离开家门。

节日的病房比往常静了许多,肝癌患者们内心里渴望过年,又害怕过年。

这时,吴孟超的身影出现在病房门口,他笑呵呵双手抱拳:“我给大家拜年啦!新的一年里,我们一起努力,打败病魔!”接着,他走进每间病房、走到每张病床边……

病房里,顿时有了笑声,笑声从一张病床传递到另一张病床,从一个房间飞进另一个房间。有患者家属拿出照相机:“来啊,我们跟吴老合个影!”

访谈面对面:

记者:吴老,听说一个关于你的笑话:一次,一位病人看你的门诊,你又是上前拉手,又是拍肩膀,像老朋友似的有说有笑。送走病人后助手悄声问你:他是谁啊?你说,我怎么认识。有这事吗?

吴老:有,而且不止一次。癌症病人压力大呀,病在身体上,痛在心里头。你热情地招呼他,对他笑一笑,他才能信任你,配合你治疗。见到病人开口笑,是我给病人下的第一剂药。

记者:每天面对那些愁眉不展的病人,你总是保持着“吴氏微笑”,会不会有时感到也烦、也累?

吴老:当然,不知道累,那不成仙了。但我办公室门前的走廊上,用镜框镶着一句名言:“医学是一门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我就是想用它天天提醒自己,作为一名医生,应当对病人好;作为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军人,应当对老百姓好,绝对不能冷漠。看病不是修车啊!病痛不是一个人的事,病人连着家庭,家庭连着社会,好医生应该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人。

记者:刚才你提到冷漠,网上也有很多议论,怎样让大家都来拒绝冷漠?

吴老:你看到他愁眉不展,他看你一脸不耐烦,彼此交换的就是冷漠。相反,你给人一张笑脸,人家还你一张笑脸,彼此就不冷漠了。有句话我很欣赏,“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用我的话说,就是送人笑脸,彼此温暖,造福于人,幸福于己。

“我坐的是共产党的‘堂’,行的是老百姓的医。”“江山代代有传人,靠什么传?靠规矩传!” 

细节显微之五:半张纸

党委会上,两个会议议题孤零零地写在一张纸上,吴孟超一会儿看看纸,一会儿看看那两个议题。

会议结束,已经走出会议室的吴孟超又返身回来,对党委秘书说:“你看这次会议议题这么少,裁用半张纸就足够了,一张多浪费呀。如果一次一人节约半张纸,一年下来也不少啊!能省就省着点吧。”

细节显微之六:还钱

春节,吴孟超家中的保姆回老家过年去了。医院食堂工作人员得知老两口在家生活不便,就承担起伙食保障任务,每餐三菜一汤。

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吴孟超把院务部长陈晓国叫到办公室:“这是我们家春节吃饭的钱,我都记着账哩,你看看对不对?”陈晓国忙说:“院长,不用这样,没几个钱。”

吴孟超正色道:“院长可以不掏钱?留下这个规矩,不好办。”

细节显微之七:面包

坐在飞往奥地利的航班上,前去参加学术会议的吴孟超一边吃着飞机上提供的免费晚餐,一边对身边的副院长沈锋说:“这么多东西,哪里吃得完?这面包谁吃?浪费!”

翌日早晨,沈锋请吴孟超一起去宾馆餐厅吃早饭。吴孟超问:“早饭是多少钱一个人啊?你去吧,我不吃了。”沈锋急了:“您这么大年纪,不能不吃饭呀!”顽童般的笑容浮现在吴老脸上——他变戏法似的从衣兜里掏出一个面包:“这是昨天飞机上发的,我有的吃啦!”

细节显微之八:特殊

上午的手术一直进行到中午12时20分,该吃饭了。

门口值班的护士挽起吴孟超的胳膊,扶着他走向位于地下室的餐厅,去吃两菜一汤的“手术餐”。这时候,他不像平时走路那样拒绝别人的搀扶,而是笑呵呵接受了“特殊待遇”。地下室的过道又湿又滑,别让这位九旬老人不小心摔跤。他知道,医院党委专门为他作出了派人搀扶的决定,他得服从。大家知道,手术室记录在案,截至4月21日,吴老今年已做了70台手术。有时一上午连着做两台,他实在是太累了。

访谈面对面:

记者:您舍得把国家和军队奖励您个人的600万元,都捐给医院用于医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怎么对大家多用半张纸却如此在意?

吴老:几张纸,几餐饭,确实没几个钱。但我是院长,身份特殊,我身后将来还会有许多院长,前人应该给后人立个好规矩。江山代代有传人,靠什么传?靠规矩传。这个规矩就是:尽管我们日子越来越好,但也不能浪费。别说我们走出贫穷没几天,就是富得流油了,家业也经不起大手大脚折腾!

记者:“提升幸福指数、学会享受生活”,是网民热议的话题,有没有人这样劝过你?

吴老:呵呵,请大家不要误会,我也是很讲究享受和提升幸福指数的。谁不知道坐飞机头等舱舒服?但我个子小,坐头等舱的宽座位浪费呀!其实,每一台手术成功,都是我最幸福、最享受的时候。

记者:你是院士,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又是一级教授,听说有的病人愿出几千块钱挂你一个号?

吴老:也许有人愿意。可是,胡主席、党中央号召建设和谐社会,我如果真那么做,那就不是给和谐社会添砖添瓦,而是“添堵”。所以,我的挂号费都按医院规定的收,一分也不多要。不管是将军还是士兵,是领导还是百姓,是腰缠万贯的大款,还是家境贫困的农民,我对他们都是一个笑脸,一样的用心。看病不是买衣服,治病就是救命,怎么能分级论等?医生面对的是病人,拯救的是生命,生命是等价的。

记者:你常说,要特别对老百姓好,为何用“特别”强调这一点呢?

吴老:我要说的是,做医生不能患“富贵病”!现在大家日子越过越好,有钱人多了,但还有相当多的人一旦得了大病,家里的负担会很重。我对他们多一点帮助,让他们感受更多的温暖。这样,我坐堂行医,老百姓才会从心里面认可,我坐的是共产党的“堂”,行的是老百姓的医。

“我珍爱握了一辈子的手术刀,但我更盼望它早一天‘下岗’!”

细节显微之九:敬师

一次,吴孟超和老师裘法祖院士相约进京开会,特意定了比裘法祖早到的航班。到了首都机场后,坚持在出口处等裘法祖。

当裘法祖教授出来时,吴孟超快步迎上去,和裘法祖热烈拥抱,又帮裘法祖整理好领带,然后搀扶着他往外走。

走到车跟前,吴孟超把手放在打开的车门上方,以防碰到老师的头。待裘法祖坐好后,吴孟超为他关上车门,自己再快步走到另一个车门处,上车和老师并排坐在一起。

细节显微之十:托举

吴老的学生王红阳教授,被列入院士后备人选时,考核组到医院了解王红阳情况。那天,吴孟超一大早就穿着整齐的军装在楼下等候考核组成员。当考核组的车子到达时,吴孟超跑上去,拉开车门,举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接着,吴孟超把考核人员请到会议室坐下,自己站着,向考核组汇报王红阳的情况,一站就是个把小时。

有人说他:“哪有老师为学生念稿子的!”吴孟超哈哈一笑:“如果学生超过我,那我最开心!”

细节显微之十一:自责

吴孟超主刀一台肝脏手术,由于病人肿瘤太大,造成胆管移位。尽管他和助手已经十分小心,还是碰伤了病人的胆管。

手术成功了,吴孟超却闷闷不乐。护士长劝他:“吴老,这种情况在所难免,不是您的责任,别太追求完美了。”他像是没有听见,回到办公室水也不喝、头也不抬,拿支笔在纸上反复画来画去,嘴里还不停地喃喃自语。随后,他又把学生杨甲梅教授找来:“这种碰伤胆管的问题,下次应该有办法解决了……”

访谈面对面:

记者:裘法祖和您都是院士,他只比您大8岁,为什么您对他那么恭恭敬敬?

吴老:裘法祖院士是我从医的第一位老师。岂敢忘师恩啊!一个不懂感恩的人,不会有出息的。

记者:你在业内享有极高的名望,是不是有一些从不外传的独门“绝活”?

吴老:海外有一家医院把我全台手术录了下来,日本的同行把我的手术全程录像,我都没有任何遮掩。我从不想把自己的技术当作一人或者一家医院的“饭碗”。他们回去后研究录像,认为“吴孟超的手术是不可复制的”,这里可能有一些误解。

记者:说到“复制”,你想没想过找到一种办法,可以把你的技术简单快捷地像“复制”那样,传给更多的人? 吴老:想啊,想了几十年了。一个吴孟超能有多大本事,只有找到这种办法,才能摘掉中国是肝病大国的帽子。 记者:你的意思是给国家培养更多的“吴孟超”吗?

吴老:我是想,既要培养“吴孟超”,也要培养“李孟超、王孟超”。现在我的这些学生让我很高兴,他们很多已带出了博士、硕士,这个雪球越滚越大,造福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记者:你说的“李孟超、王孟超”是指什么呢?

吴老:人得了肝癌,等到做手术时,已经很痛苦了。再高明的吴孟超解决不了不得肝癌的问题。我珍爱握了一辈子的手术刀,但我更盼望它早一天“下岗”。那时,人们不再为肝癌痛苦了,打一针疫苗,吃一粒药丸,就不得肝病了。

“你们知道我最怕的是什么吗?就是怕有一天我离开这个岗位时,后人说我不作为!”

细节显微之十二:手指

吴孟超伸开双手,右手食指明显畸形:它不像其他指头一样直直的,指尖关节处像骨折了一样,硬生生地向拇指方向折起,形成十分明显的折角。而且,那里的颜色明显深于其他地方,还长出一层厚厚的老茧。

细节显微之十三:开球

2004年,“吴孟超杯”足球赛在第二军医大学举行。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足球队队长严以群教授,盛情邀请83岁的吴孟超为首场比赛开球。

下午三时,球队入场。腿粗胳膊壮的球员队伍前面雄赳赳走着一个精干的老者——脚上还套着一双刚借来的新球鞋。

开球哨响,但见吴孟超噌噌噌上前,飞起一脚,球直奔球门而去!见此,场外观众笑得前仰后合。

严队长拍拍他,轻声耳语:开球只需用脚轻踢一下,别使那么大劲。吴孟超一瞪眼:“我哪儿知道啊?!”

细节显微之十四:鼓掌

吴孟超出国参加学术交流,比原计划晚回来一天。

他周一半夜回到上海,马上电话通知医院,将原定于周一安排的手术调整到周二上午,而周二上午的门诊不许取消,调整到下午,并请工作人员把情况跟候诊病人解释清楚。

周二上午他做了两台手术,中午没休息,接着出专家门诊。

下午1时,当他准时出现在专家门诊时,候诊的病人自发起立。不知是谁带头鼓起了掌。一声,两声,刹那间,大厅里掌声如海涛般荡漾开来……

访谈面对面:

记者:真难以想象,您这样一双手做手术居然如此灵活!

吴老:我这手呀,开刀开了60年,成天拿手术刀拿止血钳,还要用劲,时间长了,就成这样子了。你别说,手指变成这样子后,开刀更方便了。这手我很注意保护,很怕它哪天不作为呀,哈哈……

记者:你说你现在恨不得是60岁,这话有什么深意?

吴老:毕竟快90岁了,有些事力不从心了。汶川地震时,医院组建医疗小分队奔赴灾区,一听说,我就报了名,可是学校领导不让去。我能理解!如果我回到60岁,他们不让我去,我可就要找他们理论理论了。

记者:在常人眼里,你已经是个不老的传奇了,你不觉得吗?

吴老:我不服老是真的,传奇可不敢当。赶上好时代了,如今人活百岁不算奇。

记者:吴老谦虚了,快90岁的人了谁能像你这样忙碌?

吴老:忙是忙,也该忙。从我当院长开始,你们知道我最怕的是什么吗?就是怕有一天我离开这个岗位时,后人说我不作为。真要那样的话,党把我放在这个位子上,不是选错人了吗?所以,这些年我一年才能坚持平均做200台手术。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有一天倒在工作岗位上,那是我生命最完美的归宿。

记者:您主刀60年,做了14000多例肝脏手术,光是肝脏手术中最复杂的“中肝叶肿瘤切除术”,您就做了400多例,为何成功率能高达97.3%?

吴老:我知道,世上的事很难做到完美。可是手术刀下是生命,当医生不追求完美怎么行。一旦失误,对一个医生可能是千百台手术中的一次,对病人那可是唯一的生命呀。

记者:今年是建党90周年,你是年近90岁的长者,最后请你对年轻人说几句话?

吴老:去年我带着年轻人,去了一趟井冈山,回来的路上总在想毛主席那句话: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我想对年轻人说:千万不能忘本!啥是本?就是毛主席说的那句话。

记者:谢谢吴老,我们祝您如那首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原载于《解放军报》2011年04月27日头版)

关闭窗口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