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解放军报】近观吴孟超:一位九旬老人的凡事真情
发布时间:2011-04-29 来源:解放军报 范炬炜 肖鑫 张鹏 李晋宇 【字号:  
吴孟超与老伴吴佩煜
吴孟超为患者做完手术后粲然一笑 乔天富摄
在采访吴孟超的日子里,和他聊天,看他手术,陪他就餐,听他讲故事……
这些看似零散、平常的小事,却总在不经意间敲打着我们的心扉,时时萦绕脑海,回味余韵深长。

食:一日三餐 喜爱清淡

很多人想知道,年近90高龄的吴孟超有什么保健秘方或养生秘诀,要不他哪来这么好的精神头呢?对人们诸如此类的猜测,他夫人吴佩煜颇感无奈:“哪有啊,老头子吃东西一点也不讲究,只要填饱肚子就行。”

吴老在家吃早饭,几十年固定不变的是牛奶鸡蛋泡饼干。吴老解释:“就是煮牛奶的时候打一个鸡蛋进去,然后泡进去几块饼干。”吴老还说:“我到现在骨头还能这么硬,说不定跟这杯牛奶有些关系。”每天吃完早饭嘴一抹,他就夹着自己的文件袋,直奔医院病房、手术台而去。

午饭和晚饭也非常简单。中午手术结束后吃手术餐,他喜欢喝一碗大米粥或小米粥,有时候会吃一块面包。菜是三菜一汤,与其他医护人员一样的大锅菜。餐厅工作人员知道,吴老喜欢吃鱼、豆腐和蔬菜,所以这几样菜是餐桌上的“传统项目”。

不过也有例外的时候。3月24日,记者要求陪吴老吃手术餐,他特意交代厨房多加两个菜,一盘红烧肉,一盘炒鸡蛋。不过这两个菜他基本没动,就连被他看做是“大菜”的那条鱼,他自己也没吃两筷子,而是夹给我们和一起吃饭的医生护士:“来,你吃鱼头,吃了聪明;你吃尾巴,将来当领导掌握方向;你吃肚子,多掌握点知识学问……”

吴老的晚饭一般在7点左右开始,因为他每天下午6点以后才从办公室回家。菜依然是很清淡的两三个菜,主食通常是一碗稀饭、一个包子。在吴老家工作了十几年的保姆杨阿姨说,吴老吃饭从不挑食,如果有他实在不喜欢吃的菜,最多不动筷而已,决不会说这个菜不好吃什么的。

至于说到现在满世界五花八门的补品、补药,老爷子的评价是:“那些东西我不碰。”

衣:一身军装 此生最爱

一年到头军装不离身,是吴老在身边人眼中的固定形象。

说起常年穿军装的原因,吴老的解释是:“军人穿军装理所应当。比起西服之类的衣服,军装穿起来既省事,又神气。”老伴吴佩煜介绍得更具体:“他基本不买便装穿,一身上下、从里到外都是军装,甚至连袜子短裤都是部队发的,是个‘彻头彻尾’的军人。”

其实,吴老一年到头军装不离身,更因为他对军装有着深厚的感情。当年抗日战争爆发,正在马来西亚读中学的吴孟超,就带头组织同学们给八路军总部捐款捐物,恨不能马上回国,穿上军装拿起武器,痛击日寇。

1940年,18岁的吴孟超和6位同学相约回国,准备去延安当八路军,可沿途交通受阻,他们只好待在昆明。1949年,吴孟超大学毕业,应聘于当时的国防医学院——现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的前身。

1956年,吴孟超光荣参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终于穿上他向往已久的军装。那一刻,吴孟超竟喜极而泣!

当然,因外出参加学术活动之类的需要,他偶尔也得往身上套件便装。吴老的观点是,衣服只要不破就能穿,有时就算破了缝缝补补也能穿,关键是要洗得干干净净,穿得整整洁洁。他说:“年轻时身上没钱,日子过得很紧张,舍不得买高档衣服。现在不缺钱了,但也不能乱花啊!”

不过若是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吴老则认为一定要买件像样的衣服:“我们出去代表的就是中国人,总是要穿得神气一些,不能让外国人看不起!”

尽管这样认为,当他1979年第一次去美国开会,为准备出行而去买西装时,还是眼盯着价签直皱眉头,心疼得嘴里“哎呀、哎呀”了大半天。

行:坐经济舱 算经济账

4月16日下午,吴老又要出差进京。他再次叮嘱秘书:“老规矩,经济舱。”秘书劝他:“吴老,您按规定就该享受头等舱的,况且您这么大年纪,今天上午还做了两台手术,坐经济舱太累了。”

吴孟超冲着秘书眨巴眨巴眼,笑得像个老顽童:“我这么小的个子,坐头等舱那么宽的座位,你不觉得浪费?”秘书无奈,只好照办。

去年一年,吴孟超出差开会在空中飞行了48次,包括多次出差到阿根廷、加拿大和法国等国家,每次他都坚持坐经济舱。

乘飞机不坐头等舱,进宾馆也不住好房间。2001年,作为中华医学会副主任的吴老进京参加会议,当他们赶到会议所在的招待所时已经很晚。秘书见会议主办方给他们只安排了一个标准间,便准备到附近宾馆再开一个好点的房间给吴老。吴老却说:“人家安排得很好嘛,就这样住吧。”半夜里,老爷子起身上厕所,还怕开灯弄醒了年轻人,不料脚下一滑撞在门框上,额头上青了一大块。谈及此事,秘书至今仍后怕,懊悔不已。

出差到国外,专车没了,吴老的习惯是能走路就不坐车,能乘地铁搭公交车就不坐出租车。

随吴老出过差的人都知道,吴老从来不借公务之机观光旅游看名胜。2008年1月,吴老去广州参加一个业务研讨会,因飞机长时间晚点耽误了睡眠,饱受劳累之苦。会后主办方一再建议他好好休息一下再回上海,并安排好了观光旅游路线。吴老照例婉言谢绝了对方的好意,当天下午就带着随行人员赶回了医院。

情:一生相守 老伴知心

吴孟超和老伴吴佩煜,姻缘来自一次“牵手”。

那是1941年,两人就读于迁至云南昆明的同济大学附属中学。那时,天天要防日寇空袭,一有警报声响起就得拎着书包往郊外跑。有一次,吴佩煜掉在最后跑不动了,吴孟超就上去牵起她的手往前拽。没想到,这一“牵手”就是一辈子,两人再也没撒开。

1951年,吴孟超和吴佩煜走进婚姻殿堂。到今天,他们已经携手走过60个年头。

吴老和老伴都是医学教授,一个是肝胆外科专家,一个是妇产科专家。平时不管多忙多累,吴老每天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先到客厅看老伴是否在,如果不在,他的第一句话是问保姆:“吴阿姨哪里去了?”

吴老晚上喜欢吃包子,但如果哪天餐桌上只剩一个包子,他一定会把包子一掰两半,一半自己吃,一半给老伴。

吴孟超喜欢看的电视是新闻和战争片,老伴喜欢看越剧。但她更愿意陪着老头子一起看他喜欢的节目:“他一天到晚就这么一会儿能看看电视,所以他想看什么我就陪着他看什么,陪着他看节目比看自己喜欢的节目还开心!”

夜里,吴老常常在卧室里处理工作和学术上的事情。为了不影响到老伴休息,他便和老伴分睡两间屋子,中间是一道活动的门。老伴睡觉时,他处理事情都轻手轻脚,生怕惊动她。老伴却说:“只要老头子的台灯不灭,我就睡不着觉。他经常看书看资料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一只手里拿着书,一只手里拿着放大镜。我就要走过去,把他手里的书和放大镜轻轻地拿下来,然后给他放平枕头,盖好被子。”

吴老每次出差,老伴都会在家里等他报平安的电话。若是吴老的电话不来,吴佩煜就会守在电话机旁,直到听到电话那头老伴的声音。久而久之,吴老也养成习惯——出差每到一个地方,第一时间必给老伴打电话报平安。

1997年,吴佩煜因为突发脑溢血住院,抢救了3天才脱离危险。吴老上班忙得脚不着地,只能在下班后去病房看一看,就天天把家里的保姆往医院撵:“我一个健康人不需要照顾,你去医院照顾阿姨去吧!”吴佩煜又一次次把保姆往回推:“老头子忙得身体吃不消,你回去照顾他!”

憾:难尽孝心 愧对双亲

每当谈及此生最大的憾事,一向笑口常开的吴孟超,表情就会在瞬间变得黯然。

18岁那年,吴孟超乘上回国的轮船,轮船开动的一刹那,父亲潸然泪下,母亲更是泪流满面……

40多年过去了。1988年,远在马来西亚的弟弟偶然从一张香港报纸上得知中国有位叫吴孟超的“神医”,心里一阵狂喜,将这个消息告诉了老母亲。母亲立即叫来其他几个孩子,让他们写信寄往国内,算是投石问路。

收到亲人来信的吴孟超不禁悲喜交加。喜的是老天有眼,他终于得到了亲人的消息;悲的是阴阳相隔,一生劳苦的父亲已经因病去世。最让他感到痛苦的是——自己身为顶级的肝胆外科医生,老父亲竟然只是患了普通胆石症,死于手术失败!

没想到和父亲在码头的分手竟是诀别!他竟然再也没有机会报答父亲,哪怕是喊一声“爸爸”!

40多年的思念一齐涌上心头,吴孟超多么想立即赶到母亲身边尽尽孝心,跪在慈母膝下叫声“妈妈”!可是,当时他正忙于一个重大科研项目,只能写了一封长信寄给母亲,说等一有空,就会到马来西亚探亲。

母亲得到儿子的消息后欣喜异常,急忙让身边的小儿子去上海找吴孟超。在弟弟返回马来西亚时,吴孟超请弟弟给老母亲带去3件东西:一双亲手为母亲买的绣花鞋,一对精心挑选的玉手镯,一盘介绍自己医学成就的录像带。

大海那头,85岁高龄的母亲笑得合不拢嘴。她一遍遍抚摸绣花鞋和玉手镯,一遍遍观看录像带上儿子的模样……两天后,老人双手抱着儿子的录像带含笑逝去。

噩耗传来,吴孟超悔恨交加,失声痛哭!

那天,在采访中,我们的话题无意中触及了吴老心中的隐痛。“没有给父母双亲尽孝,甚至在他们去世时都没能见上一面,是我一辈子最大的遗憾。”他说。

此时,老人将目光缓缓移向窗外,沉默了很久、很久……

(原载于《解放军报》2011年04月29日第02版)

关闭窗口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