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科技日报】医德无边惠民众
——记中科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下)
发布时间:2011-04-28 来源:科技日报 张鹏 肖鑫 李晋宇 【字号:  

经典回放:

一个傍晚,吴孟超像往常一样开始查房。

在一位老人床前,他停下脚步。老人双目紧闭。肝癌消耗了他的血肉和精神,枯瘦的脸上露出痛苦的神色。

吴孟超摩挲着老人瘦得皮包骨的双手说:“你放心,我们一定会尽最大努力的。”说完,吴孟超蹲下身,仔细地查看老人的导尿管。临走时,他深弯着腰,将老人的鞋子摆正。

从医68年来,吴孟超在病人心中几乎成了“神医”的化身。“能让吴老看一眼,我死也无憾。”许多身患肝癌的病人说,“吴老是当代神医,他的品德和医术一样高。”

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人

2009年8月,一个晚期肝癌、肝硬化、肝腹水的病人来看吴孟超的门诊。之前,他辗转多家医院均被拒收,心理负担很重。

吴孟超拉着病人的手说:“生病不可怕,关键是要保持好心态。不用急,我给你开张住院证先住下来,咱们一起努力,争取让你早日康复。”

病人离开后,助手不解地问:“吴老,这个病人不能手术,用药也没有太大意义,咱们的病床又紧张,干吗还把他收进来?”

“我也知道把他收进来做不了太多,可是他已经被多家医院拒之门外了,如果我们再不收他,他肯定会绝望,说不定会做出傻事来。”吴孟超看了一眼助手说,“我们既要看病,更要救人。”

每周二上午,是吴孟超门诊的时间。

平时,一到早上8点,他总是精神抖擞,穿着整洁的白大褂,和蔼可亲地出现在病人面前。

可有一次,他迟到了。8点刚过2分钟,吴孟超一进门,就冲着病人和家属鞠躬说:“对不起大家了,临时有急事我晚到了,耽误了大家的时间,我向你们道歉。”

随后,他步入诊室。“不要着急,不要着急,慢慢来,先让病人进来。”

一位病人刚躺到检查床上,自己就把衣服拉了上去。吴孟超忙说“不急”,顺手把病人的衣服拉了下来,再搓一搓手,等到自己双手变暖,才开始医生的“问、触、叩、听”四部曲。

吴孟超的“吴氏刀法”早已享誉中外,但他从来没有一点架子,每次门诊都亲切地与病人拉家常,从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困境。

江西患者赵国庆找到吴孟超求治时,这个浑身发黄的病人被肝硬化和肝癌折磨得面容槁枯,常人都不愿多看一眼。吴孟超亲切地拉着他,轻轻地拍着他的肩膀,翻看他的眼皮,还用自己的额头贴着赵国庆的额头试体温。这个被其他医院放弃治疗的中年汉子激动得潸然泪下。后来,吴孟超两次组织会诊,亲自主刀,历时6个小时,手术十分成功。

在吴孟超心中,没有什么能取代病人的位置。冬天查房时,他都要嘱咐学生,把手在口袋里捂热后再做触诊。每次为病人做完检查后,他都要帮他们把衣服拉好、把腰带系好,并弯腰把鞋子放到他们最容易穿的地方。“对我们医生来说,这只是举手之劳,但病人感觉就完全不一样。”吴孟超说。

学生超过了老师,才是老师的成功

“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只有带出更多人,才能为更多的人看病。”吴孟超说。

在医学界,吴孟超和他的老师、“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教授的师生关系堪称楷模。

一个是“中国外科之父”,一个是“中国肝脏外科之父”,两人互敬互爱半世纪,肝胆相照六十载。

有一次,吴孟超和裘法祖相约进京开会。到了首都机场后,吴孟超坚持在出口处等裘法祖。当裘法祖出来时,吴孟超小跑着迎上去,和老师热烈拥抱,又帮老师理了理领带,然后搀扶着老师往外走。

吴孟超对老师是这般尊敬,对学生也情深意切,宽厚慈爱。

2005年,王红阳教授被列入院士后备人选。

考核组到医院了解王红阳情况那天,吴孟超一大早就穿着整齐的军装在楼下等候考核组成员。吴孟超把考核组请到会议室,并站着向考核组汇报王红阳的情况,一讲就是40多分钟。

考核组的成员说:“吴院士对学生真好。他一个80多岁的老人,为50多岁的晚辈‘拉票’,实在可敬!”

吴孟超则说:“我的学生我不关心,谁关心呀?”

手术室是吴孟超的战场,也是他最好的课堂。

采访时,如今已是副院长的沈锋讲起了一件“令他终生难忘”的事。一次,吴孟超带领学生沈锋做一个肝切除术。在进行肝创面缝合时,沈锋一不小心将针扎在主刀吴孟超的手上,疼得吴孟超哎哟了一声。沈锋当即吓了一大跳,别的几个同事闻声也跑了过来,纷纷问道:

“怎么啦?吴老,怎么啦?”

“针扎了一下,不碍事。”吴孟超轻描淡写地说。

肝癌病人多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手术中医生都格外小心,防止划伤手指引起病毒感染。

沈锋知道自己闯了祸,顿时面红耳赤。吴孟超却完全不以自己为重,对沈锋说:“我年纪大了不要紧,你们还年轻可得当心哪!接着缝吧。”

吴孟超深谙因材施教、点石成金的道理。在他的指导和带领下,学生们术业有专攻,许多都已成为我国肝脏研究各领域的中坚力量,推动我国肝脏外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丛文铭研究生毕业时,向吴孟超汇报对将来专业发展方向的想法,吴孟超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国肝癌患者多,病理标本也多,将来肝脏肿瘤病理专业一定会大有前途,你也要争取成为知名的肝脏病理专家。”丛文铭按照老师的指点,一直致力于肝脏肿瘤病理的研究,现在已经成为全国肝脏移植病理协作组长,并发表了统一全国标准的《指南》。

1983年,出国热方兴未艾。一天,吴孟超刚刚毕业的研究生杨广顺找到他,说自己想出国发展。

吴孟超沉思了一会儿,语重心长地说:“你是做临床工作的,我们肝脏外科条件不错,手术病例多,容易提高,有你发展的天地。到了国外,是没有这个条件的,眼光要长远点,只看眼前是没有出息的。”现在,已经成为国内一流的肝脏外科专家杨广顺常感慨地说:“如果我当时一意孤行要出国,就不会有现在的成绩了。”

作为一名医学战略家,吴孟超拥有超于常人的目光与胆识。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他就派学生赴欧美学习深造。

1987年,他把王红阳送到德国科学院马普生化所学习。现在,王红阳已经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生物信号转导领域拥有许多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

1989年,他又将郭亚军派往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在这个世界一流的医学研究中心深造,并创建了一种全新的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模式——“哑铃模式”,为我国肝胆外科发展储备了大量高层次优秀人才。

1993年1月,他特意安排杨甲梅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卢斯大学考察学习。

如今,王红阳、杨甲梅、杨广顺、郭亚军、沈锋等,都已成为国内著名专家和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

吴孟超常说:“只有学生超过了自己,才是一个老师的成功。”

2004年,他指导学生周伟平教授完成不阻断下腔静脉的全肝血流阻断切肝法。

2006年,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杨甲梅教授完成了国内首例半肝完全血流阻断下的无血切肝术,进一步完善了肝脏手术的止血技术,使手术效果大大提高。

事业和精神,是应该永远追求

几十年来,吴孟超无私地把真爱奉献给世界。在他的一言一行中,都可以触摸到“爱”的存在,都可以从“爱”字中找到答案。

采访时,杨甲梅说他永远也忘不了1975年那顿年夜饭。

“那年我刚刚成为吴老的下级医生。大年三十下午,朋友和同学大都回家过年了,我心里空落落的,想爷爷奶奶和家里的其他亲人。

“正在宿舍前徘徊时,吴老从科室看完病人回家路上看到我,立即满脸笑容地招呼我:‘甲梅,想家了吧。走,到我家吃饭去。’我当时想,我一个外人怎么能和他们一起吃年夜饭呢?便推辞说不去。可吴老上前就拉住我的手往他家拖,边走边说:‘没有别人,走吧。’

“到家后,全家都对我特别热情。到吃饭时,又让我坐在靠着吴老的主位,吴老和师母就像特别疼爱我的爷爷奶奶一样,不断给我夹菜。当时物质并不丰富,我印象中最好吃的就是一盆蛋饺做的汤,一大盆汤里只放少许蛋饺。吴老自己没有吃一个,却不断把蛋饺夹给我,让我吃了好几个。这是我当时吃到的最好的东西了。

“几十年来,每次过年,我都会回味起那顿最好吃的年夜饭,也始终鞭策着我努力向吴老学习,用知识用能力回报老师、回报社会。”

医院特聘教授李忠,从美国康涅狄克大学归国,同样有一件事令他难以忘怀。

去年秋天,他刚从美国回到医院。第二天一大早,吴孟超就来到办公室看望他。一进门,紧紧握着李忠的手说:“昨天夜里刚出差回来,请原谅没有及时来看你。”他顿了顿又说:“我们非常需要你这样的高层次人才,这对我们的事业会很有帮助。”

吴孟超接着又说:“我也是华侨,从印尼回来。那时国内条件没有现在好,但是我不怕困难,一步一步地做出来。相信你能为肝癌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有什么困难可以直接找我。”

李忠满怀感慨地说:“我实在没有想到,大名鼎鼎的吴老,这么谦虚、亲切、随和,对我们从海外回来的人这么重视。在这样的人身边,做事情怎么能不尽全力呢?”

去年9月,吴孟超带着杨甲梅、沈锋等一行5人,飞赴加拿大蒙特利尔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飞行20多个小时到达蒙特利尔后,大家都已极度疲惫,就劝吴孟超当天不要参加会议了。但吴孟超说:“我们是来开会的,不去怎么能向国外同行好好学习呢?”年近九旬的他不顾劝阻,一直在会场上听取国外同行的报告,虚心与国外同行交流,还精神饱满地作了大会发言。

第二天,吴孟超又坚持说要到白求恩的故乡去看一看。这一去来回坐车9个多小时。他说:“我们做医生的,一定要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白求恩是吴孟超心中的一个标杆与偶像。几十年里,他处处以白求恩为榜样,不断完善自己,以实现自己人格的超越!

生命有尽头,奋斗无止境。如斗士永远不知疲倦的吴孟超,始终保持着战士一般的冲锋姿势。“如果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原载于《科技日报》2011年04月28日第04版)

关闭窗口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