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追忆悼念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王大珩是一位战略科学家
发布时间:2011-07-22 来源:科学时报 计红梅 【字号:  

7月21日,在惊闻两院院士王大珩去世的消息后,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特意联系了《科学时报》记者,表达自己的哀痛之情。

“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难过。”正在四川出差的杜祥琬在电话里说,“作为我国光学事业的开创者、高技术发展的领路人,王大珩院士的离世是我国科技界的一个重大损失。”

杜祥琬与王大珩结缘于“863”计划。

1986 年3 月,王大珩和陈芳允、杨嘉墀、王淦昌等4名科学家向中央提出“发展中国的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在得到国家领导的肯定和批准后, “863 计划”开始启动。

当时,作为国家“863”计划激光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的杜祥琬,经常会与王大珩见面。作为“863”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大珩对于新型激光非常重视,常常出席专家组会议。他不仅关心新型激光发展的战略目标、技术路线,还很注重在“863”机制下发挥出各参与单位不同的优势,形成一个整体作战的“国家队”。

“他总是能够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思考技术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杜祥琬说。

王大珩等老一辈专家不仅具有战略眼光,也拥有丰富的经验。正是在他们的指导下,“863”计划才能够渡过非常困难的启动阶段,进入综合试验时期。令杜祥琬记忆犹新的是,每次试验时王大珩都会亲临现场,并在试验结束后发表讲话。在讲话中,他总是先对参与实验的人员给予热情的鼓励,然后再指出今后可以改进的地方。

在一次试验结束后,王大珩讲了这样一番话:激光的功率和强度固然是重要的,不过光束质量更重要。

“这一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新型激光研制的生命线。”杜祥琬说,这一思想对之后的激光研制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影响光束质量的原因很多,在提高光束质量的过程中,新型激光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

“王大珩院士是一位战略科学家”。杜祥琬说,在参与、助推我国激光技术发展的同时,他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建议,例如要重视光学仪器的研发等等。

“这些年我们每年都会去看望王大珩院士,”每次去,杜祥琬都能看到王大珩在努力工作和学习:视力下降了,他就用放大镜看文献;听力下降了,他凭借助听器和大家交流。

2009年年底,在即将迎来激光技术问世50周年前夕,杜祥琬在看望王大珩时特意提到这件事,“希望您能尽快康复,参加明年一系列的重大学术活动。”王大珩微笑着点头。

“王大珩院士的一生是丰富、充实的一生。”杜祥琬说,在他的带领下,我国激光技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作为后辈,我们将继续他未竟的事业,为我国科技的发展做出贡献”。

(原载于《科学时报》2011年07月22日A2版)

关闭窗口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