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追忆悼念
点滴之处见品格——深切追忆吴征镒院士
发布时间:2013-06-29 来源:昆明分院 【字号:  

2013年6月26日,吴征镒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昆明殡仪馆举行。随着沉重忧婉的哀乐响起,我才真正感到吴老驾鹤西去了,但吴老的言谈仍萦绕于耳际,回忆起来,记忆犹新,细微之处,点滴之间彰显出吴老的高尚品格和宽广胸怀。

我爷爷是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职工,与吴老有着深厚的友谊。我作为一个在中科院昆明分院工作了20余年的晚辈,从晚辈的角度去看吴老的为人,难以忘怀,特别是一些我亲身经历、深受教育的往事,回想起来仍然感动不已。

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与吴老近距离接触只有一次。那是1991年某天的一个傍晚,我当时在昆明植物所植化室当数据录入员,那天下班准备去赶交通车,路上见一位老人正一瘸一拐缓慢地向前走着,手里还拎着一个装满书的提包,从身影中我一眼便认出他是久闻大名的吴老先生,我便上前对他说:吴爷爷,我帮你拎包吧,吴老迟疑了一下,问我:你是谁呀?我一边接过吴老的包,一边回答说:我是袁宪周的孙女袁红。没想到吴老认识我的爷爷,我很是激动。说真的,对于我爷爷,我是一点印象都没有,爷爷当年随蔡希陶先生十八把砍刀开创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后在文革期间去逝,当时我还很小,且不在爷爷身边,对他的记忆也是从长辈口中认识的。所以当吴老说袁师傅的园艺做的很好,是个很好的人时,我突然觉得他也是我的爷爷。我问他为什么要拎这么多书,老先生平静地说每天都得学习。这短短几分钟的偶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先生不仅博学多才,被誉为植物学泰斗,在国内外有着崇高的威望,而且他都还要每天坚持学习,又如此地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深深融动了我。后来我参加了成人高考,开始了更深入的学习,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始终坚持努力学习、以诚心待人。这些都与吴老的影响分不开。

海纳百川,宽容大度。吴老于1979年至1984年期间,曾任昆明分院副院长、院长,查阅这段时间的档案时找到了一份1981年的简报:《吴征镒同志对云南热带植物所当前工作的意见》一文中写到:“鉴于蔡希陶同志在病中,无法继续指导热带植物所工作,所里希望吴征镒同志今后对热带植物所的科研和培干工作直接指导、把关。吴征镒同志表示,为了把热带植物研究这一已经开拓的事业坚持下云,他本人尽管年事已高(当年65岁),任务繁重,也愿勉为其难,尽可能做一点工作。并对该所当前工作谈了如下的意见:现在我们国家正处于转折时期,看来所里上下思想有些混乱,说明目前所里工作进退两难恐怕不妥,……热植所建园建所二十一年,披荆斩棘,克服了不少困难,已打下相当基础,现在蔡老病了,不能人存政举、人亡政废,大家要把这番事业继承下来,党和国家给予蔡老的荣誉,不要看成只是给予他个人的,也是给予大家的,我们有人当有名英雄,有人当无名英雄,都是英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要认真做扎实的工作,总之,要团结起来,同心协力,振奋革命精神,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发挥优势,把科研工作搞上去,把所办好。”一篇普通的简报却如实记录了吴老海纳百川、把科学事业放在至高无上地位的宽广胸襟。

甘于奉献,不求索取。记得一天在昆明分院见到一把很破旧的竹编椅,正感到奇怪,现在哪儿还有这么破旧的竹编椅?暗自思忖之际,同事说,这是吴老的座椅。听后我大为震惊,吴老这么有威望的人,可生活上却是如此的简朴,一心只为自己的科学事业,不计较生活上的物质享受。这件事再一次教育了我。此外,吴老生前对青年人的成长也始终是言传身教,关怀备至。他曾经对年轻弟子这样说:“我的能力有限,人生不过几十年,诸位还要获得比我们更长的时间,取得更大的成就。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在比我们遇到的还要艰难的路上去攀登,我愿意提供肩膀做垫脚石。”可见,吴老对年青人的关怀和期待,也看到了吴老低调做人、甘于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境界。

作为一个一家三代都是科学院人的晚辈,吴老的大气为人、低调行事、生活简朴、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品德一直教育和鞭策着我。在追忆吴老的特殊日子里,我觉得我们就是要学习他一生为人做事的品德,严谨治学的态度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吴老的高风亮节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激励我们做好工作。

永远怀念您,我敬爱的吴爷爷!
关闭窗口
© 1996 - 2013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