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辽宁日报】辽宁工业有幸遇到师昌绪
发布时间:2014-11-14 来源:辽宁日报 赵静 【字号:  
  
  1968年,师昌绪在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参观发动机涡轮叶片。 
    初冬的沈阳,夜幕低垂。 “沉痛悼念师昌绪先生”黑底白字的横幅悬挂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学术报告厅门楣上。金属所大院笼罩着悲凉与哀伤,而金属所的官网也已调成黑白色,向先生致哀。

  2014年11月10日,我国高温合金奠基人之一师昌绪先生在北京辞世。金属所的每一位科研人员,无论是与师先生共事过的老科学家,还是未曾谋面的年轻科研人员,对师昌绪先生的辞世,除了悲伤与怀念,更多的是对先生科学精神的追忆与崇敬。

  59年前,时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的严济慈,给了刚从美国艰难回国的师昌绪两个选择,或上海,或北京,而师昌绪却选择了沈阳。那一年,师昌绪37岁。从此开始了“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科学历程,也从此开始了与辽宁老工业基地的30多年的情感律动。 1986年,师昌绪不再担任金属所所长职务,从37岁到68岁,他将自己的事业青春献给了辽宁。

  当年中科院金属所建在沈阳的目的之一是协助东北钢铁工业的恢复与振兴。

  新中国成立之前,师昌绪曾经在鞍钢工作过,1947年的鞍钢可谓千疮百孔、满目凄凉。为全面协助辽宁钢铁工业的恢复和发展,金属所在建所之初,就派出工作组进驻鞍钢、抚钢和大连钢厂。1955年9月回国后,师昌绪就被派到鞍钢主持工作组的工作,帮助解决生产中的问题,诸如高炉中出渣的形成、平炉钢的锰制度、轧钢过程中薄板粘结以及自熔性团矿与烧结等关键技术,直到1957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鞍钢全面得到改造和扩建,生产能力超过原计划指标,成为中国第一大型钢铁基地之后,金属所的工作组返回,开始转向高新技术材料的研发。

  1956年沈阳生产出我国第一台喷气式发动机,所用高温合金全部来自当时的苏联。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我国喷气式发动机所需高温合金材料受到严重限制。

  党和国家决定立足国内生产高温合金,并组织力量齐聚抚顺钢厂进行攻关。师昌绪就是专家之一。 1961年,沈阳粮油限量供应,食品匮乏,生活极度困难,很多攻关人员相继撤离,只有师昌绪仍带领金属所科研人员坚守岗位,每天往返于抚顺与沈阳之间,因过度劳累,患上了严重的肾盂肾炎,但仍然坚持着,直到我国新型飞机所需高温合金完全过关。 50多年来,我国航空发动机所用高温合金的研制与生产完全立足国内,成为继美、英和前苏联之后第四个具有高温合金体系的国家。

  喷气式发动机所需高温合金成功攻关,不仅推动了我国高温合金立足国内生产,更重要的是使金属所的研究不仅仅是 “前沿探索”,而是真正介入到实际生产应用,促进了辽宁老工业基地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高温涡轮叶片是其关键部件,要求在高温、高速、高载荷、复杂受力状态、频繁交变温度下长寿命稳定工作,可靠性要求高,一旦失效则会导致机毁人亡。 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的飞机亟需发动机,经论证决定采用改进已有发动机的方案,要求增加推动力20%,这意味着要提高涡轮前温度100℃。为此,必须采用空心叶片进行强制冷却,同时型号任务的时间进度紧迫,必须在一年内研制出高温合金材料和空心叶片,这在当时是极大的挑战。此前,国内外几乎所有叶片均为锻造后经机械加工而成的实心叶片,只有美国研制成功了铸造空心叶片,但制造材料、工艺严格保密。

  当时,航空研究院主管材料与工艺的总工程师荣科教授曾在巴黎航展上看到过“铸造空心叶片”,于是提出金属所、中航工业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和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设计——材料——制造”一体化研制铸造空心叶片的设想方案,并当即立下军令状。当晚,荣科就来到金属所找到师昌绪,要金属所承担研制任务。师昌绪当即答应,“既然美国已经采用了这种方法,我们也一定能做出来”。金属所随即成立了攻关组,师昌绪为组长,通过反复试验,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终于研制成功M17合金,并研制出我国第一片9孔铸造空心涡轮叶片。

  铸造9孔涡轮叶片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成功使用精铸气冷涡轮叶片的国家。该叶片到目前为止仍是我国用量最大的航空涡轮叶片,已装备我国多种航空发动机,40多年来没有因叶片失效而发生过事故。

  师昌绪先生辞世的消息传来,中航工业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扼腕叹息,“没有师先生研制的高温合金,就不会有第二代、第三代发动机,中国的飞机也就不会装上‘中国心’,中国动力也就不会飞上蓝天。 ”

(原载于《辽宁日报》 2014-11-11 A03版)

关闭窗口
©1996 - 2014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