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追忆悼念
【光明日报】道今犹在 斯人可法
发布时间:2012-08-16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7月16日,著名海洋生物学家刘瑞玉院士与人们永别。追思他的生平,人们永远忘不了那些镜头:85岁高龄仍然坚持登船出海,现场调查,还要拖一网海泥,仔仔细细地看海底栖息生物的状况;逝世前的一年,仍然不论节日假日,天天上班,伏案工作。即使出差参加学术研讨,也是早晨乘机走,晚上乘机回,点滴时间都不曾耽搁。案前奋笔,舷畔俯身,刘老留下的,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学者的姿态。

90载风雨兼程,60年著书立说。刘瑞玉先生终身致力于海洋科学研究,精益求精、锲而不舍,开拓了中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和甲壳动物学,引领了我国海洋虾类养殖浪潮,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民生效益;他一生提掖后学、甘为人梯,潜心培养海洋科学人才,被誉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他箪食豆羹,甘守清贫,在家庭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仍然捐出一生积蓄100万元,设立“刘瑞玉奖学金”,奖励海洋生物学的优秀学人。生平种种,无不彰显了一位老科学家的风度和风骨。

后辈学人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对于今天屡被虚名浮利干扰的学术界而言,包括刘瑞玉先生在内的老一辈学者的人格与精神既是镜鉴,也是提醒和鞭策。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远大理想,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坦荡胸襟,不折不从、亦慈亦让的品行风骨,筚路蓝缕、兢兢业业的治学精神,可称高山仰止,是中国学界最为珍贵的财富。百年以来的中国,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知识分子群体,才有了门类齐全的科学体系,才有了世界水平的现代科技。新世纪以后的中国,仍需有这样的知识分子群体,进一步推动国运昌盛、民族复兴。不仅是海洋生物学的研究者,所有的后辈学人、乃至所有致力于民族强盛的人们都当以这种精神自励。对科学事业的拓展和推进,对老一辈学者精神的继承和光大,无疑也是对刘瑞玉先生最好的悼念,对一位高风亮节的老科学家的最好的追思。

道今犹在,斯人可法。

(原载于《光明日报》 2012-08-16 03版)

关闭窗口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