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追忆悼念
【中国海洋报】为了大海的和谐与丰收
——追忆我国著名海洋科学家刘瑞玉
发布时间:2012-07-20 来源:中国海洋报 【字号:  

2012年7月16日,一纸讣告从青岛发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海洋科学家刘瑞玉于当日凌晨溘然长逝,享年90岁。刘瑞玉是我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的奠基人和甲壳动物学的开拓者,回望他的一生,人们看到的是一项项开创性的成果,和在海滨沙滩上留下的一串深深的足迹。

中科院院士刘瑞玉

海滨小城的高材生

乐亭,河北省渤海边一个不知名的小地方;1922年,一个军阀混战的动乱年代,就在这一年的冬天,一个男孩在这里呱呱坠地。男孩的父亲是一个针织厂的经理,虽然收入不菲,但常年在外,不能顾家,也无暇管教孩子。男孩的母亲操持着家务,虽然不识字,但这男孩的学业却异常优异,成为家人的骄傲。谁也不会想到,他日后将成为成就卓著、蜚声国际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男孩名叫刘瑞玉。1936年刘瑞玉毕业于乐亭县第一小学后,进入保定育德中学读初中。1938年,他进入北平河北省立高级中学。1941年高中毕业后,刘瑞玉考取了北平辅仁大学生物系,1945年毕业,获得理学士学位。

那是一个政治动乱、战争频仍的年代,政治救国、实业救国、文学救国的口号不绝于耳,是什么让一个针织厂经理的儿子选择了生物学呢?

或许是渤海中游玩嬉戏的鱼虾,或许是在高中的实验课上,透过显微镜看到的奇妙多姿的生命世界,引发了刘瑞玉对海洋和生物学的兴趣。他后来回忆说,小学老师告诉我地球几乎是一个海洋的星球。海水中生存着17万余种动物和2.5万余种植物。大海的魅力从那时起就植入了刘瑞玉的心中。

北京辅仁大学是民国年间著名的学府,名人辈出。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曾就读于这所学校。而刘瑞玉在这里读书时的助教则是王光美的弟弟王光英。刘瑞玉毕业并获得理学士学位后,在北京大学药学系任助教一年。1946年进入当时北方最高科研机构——国立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工作,跟随著名甲壳动物学家沈嘉瑞教授从事甲壳动物生活史和分类学研究。

开拓者和奠基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科学院。1950年8月,我国第一个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在青岛建立。从那时起,刘瑞玉在这里工作了半个多世纪。当时,中科院海洋生物研究室的主任是大名鼎鼎的童第周。刘瑞玉在这里继续从事甲壳动物学的研究,先后任助理员、助理研究员,1956年晋升为副研究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刘瑞玉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文革结束后,科研工作恢复正常。1980年,刘瑞玉升任研究员,当时他已接近花甲之年,而他的事业却正走向巅峰。

在我国甲壳动物学和海洋底栖生物生态研究领域,刘瑞玉是最重要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负责完成了多项国家和国际海洋学、生物学和资源调查研究项目,特别是全国海洋综合调查、中越北部湾海洋综合调查、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等,为国家取得了大量系统的宝贵资料。

他编绘了我国第一部《渤黄东海渔捞海图——海洋学图集》,开拓并发展了海洋动物多个重要群类分类区系研究,著有《中国动物志》蔓足类、糠虾类、长臂虾类、口足类等卷及虾类专著3部。首次搞清了中国对虾产卵习性和生活史,大力推动中国对虾人工育苗和水产增养殖农牧化,并提出了合理的开发方案和建议,推动了全国海岸带经济社会和有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刘瑞玉长期致力于海洋生物多样性及濒危物种评估与保护研究,负责《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年、2005年)海洋无脊椎动物部分编撰,组织并联合全国专家编著了《中国海洋生物名录》,记载全部46门2万多种海洋生物的名称和国内外分布,纠正了重要错误,澄清了多种混淆,真实反映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被国际上誉为里程碑式的著作。

从事海洋科研和教学工作65年来,刘瑞玉共发表论文200余篇,专注21部,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山东省科学大会奖、世界甲壳动物学会杰出研究贡献奖等30余奖项。

深情的爱海人

也许正是儿时家乡对虾丰收的景象牵引着刘瑞玉走上了海洋科学之路,在水产养殖方面的研究也是他最突出的成就之一。然而,面对日益恶化的海洋生态,这位老科学家忧心忡忡。

“海洋是人类和地球所有生命的摇篮,而它在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面前却又是那么脆弱不堪。”刘瑞玉说。针对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先天不足,以及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刘瑞玉大声疾呼。他指出,我国海域缺乏大洋性资源,很少有产量百万吨以上的大种群鱼类,只有地方性的带鱼、鯵鱼和外海洄游性的鲐鯵鱼等,尚有年产几十万吨的资源量。而在很多地方,不仅不能合理开发和保护这些有限的资源,反而严重捕捞过度,加之盲目填海、工厂排污,环境遭到破坏,许多海洋生物已面临灭顶之灾。刘瑞玉自幼熟悉并倾力研究的中国对虾,以及中国龙虾等不少物种已被列入濒危或近危物种行列。

自2000年以来,刘瑞玉全力投入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2000年,他参加了“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评估”国际合作项目,负责海洋无脊椎动物部分的物种濒危程度评估研究和红色名录的编写,采用IUCN 2000年评估新标准,确定主要类群物种的濒危等级,其结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刘瑞玉还积极参加2000年开始的国际合作项目“海洋生物普查(COML)”和“国际物种2000年”中国节点《中国生物名录》的编写任务。

刘瑞玉说,越来越多的海洋生物已被列入我国物种红色名录,有的正处于濒危状况,该是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和采取对策的时候了。

毕生积蓄捐教育

2012年6月,在青岛市立医院的病榻前,90岁高龄的刘瑞玉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此时,连说话都已经感到吃力的他用颤抖的手在100万元的捐赠协议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他还感谢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基金会帮他完成了“这辈子的一个心愿”。他要用这笔钱设立“刘瑞玉海洋科学奖励基金”,奖励中科院海洋生物学领域成绩优异并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的学生。他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年人献身海洋科学。

作为一个淡薄名利的科学工作者,刘瑞玉并不富有。他的子女生活也并不富裕。刘瑞玉生活简朴,工作紧张时常以方便面充饥。而在捐资助学方面,他慷慨解囊,多次向有关方面表达了捐款的意愿。

今年5月,刘瑞玉因病住院,他再次提出捐款的事,请学生帮忙与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基金会联系,商量有关捐赠事宜。研究所和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帮他完成了心愿,当问到捐款交付的时间,刘瑞玉给出的答复是“随时”。短短两个月后,刘瑞玉与世长辞。

关闭窗口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