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追忆悼念
【光明日报】真正的科学家姿态
——追记著名海洋生物学家和甲壳动物学家刘瑞玉院士
发布时间:2012-08-16 来源:光明日报 凌翔 【字号:  

7月16日,一位为祖国海洋科学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人——我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甲壳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瑞玉,走完了他人生的旅程,在青岛逝世,享年90岁。

8月中旬,记者来到青岛市南海路7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追寻刘瑞玉院士的踪迹,听到了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第二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引领者

在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历史上,有三次海水养殖浪潮席卷全国:第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海带为代表的海洋藻类养殖浪潮;第二次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对虾为代表的海洋虾类养殖浪潮;第三次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海湾扇贝为代表的贝类养殖浪潮。这三次浪潮,均发源自青岛南海路7号。而刘瑞玉院士,正是第二次浪潮的引领者之一。

自1952年起,在童第周教授的倡导和建议下,刘瑞玉和发育生物学家吴尚懃每年春夏之交,通过海上调查、水族箱饲养昼夜观察,首次掌握了对虾生活史和繁殖特点。1986年,在刘瑞玉的建议下,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决定引进凡纳滨对虾(南美白对虾)幼苗进行研究。通过多次实验,该所在我国首次取得育苗和养殖的成果。伴随着养殖技术体系的创建,我国对虾养殖产量迅速上升,成功掀起了我国第二次海水养殖浪潮,创下中国对虾养殖产量、出口量、育苗量三个世界第一。这一成果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数十年来,刘瑞玉共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21部,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国际甲壳动物学会杰出研究贡献奖等30余项。其中,代表着全世界甲壳动物学研究最高荣誉的“国际甲壳动物学会杰出研究贡献奖”是终生成就奖,刘瑞玉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

   “活一天就要工作一天”

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刘瑞玉是出了名的工作狂。“活一天就要工作一天”是他的人生格言。

办公室堆满了各种文献、书籍,刘瑞玉佝偻着身子,在一堆书中间埋头工作,这是大家最常见到的情景。

有人说,刘瑞玉一直在跟时间赛跑。数十年来,他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即使在到了七八十岁高龄后,还经常在办公室里加班到晚上八九点钟,身边的许多青年人都自叹弗如。

自上世纪末开始,由于海洋生物分类学、甲壳动物学、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属于基础性研究工作,较为枯燥,也不容易申请课题,面临着后备人才不足的窘境。刘瑞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拿出了本可以作为改善自己工作和生活补贴的院士基金,聘请了多名已经退休的海洋生物分类学专家,联合指导年轻科学家和研究生。这年他87岁。

  设奖励基金奖掖后学

2012年5月24日,由于长期高负荷工作,90岁高龄的刘瑞玉累倒了,住院期间只要意识一恢复,他惦记的仍是科研。

6月,刘瑞玉的身体每况愈下,他拉着身边工作人员的手,虚弱地说:“一定要告诉我,我还剩多少时间,我还有许多工作要安排。”

刘瑞玉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一个藏于心底的夙愿使他坐卧难安:他决定捐出全部存款100万元,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设立“刘瑞玉奖学金”,奖励在海洋生物学领域成绩优异并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的学生。

6月14日,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基金会派专人来到青岛,在刘瑞玉的病榻前举行了捐赠签约仪式。他在病床上用颤抖的手,在委托协议上庄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刘瑞玉”。

这一刻,刘瑞玉把他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海洋科学事业。在他65年的科研教育生涯中,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为祖国海洋科学事业发展鞠躬尽瘁、死而无憾”的神圣诺言。

关闭窗口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