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人物专题 > 深切缅怀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 追忆·悼念
钱学森关于认识论视角的知识经济观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 刘泽渊 发布时间:2009-12-17 【字号: 小  中  大   

2009年10月31日,我国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院士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不禁令我悲痛不已。从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由于著名工程力学家钱令希院士的引荐,我有了向钱学森先生求教的机会,也才有了和他长期未曾谋面的学术通信,使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获益匪浅。

深夜,仍不能寐,我展开他亲笔写给我的一封封来信,那熟悉的字迹,工工整整,跃然纸上,历历在目,仿佛聆听到他的谆谆教诲和他对学术问题的深刻剖析。钱老给我的最后一封信,是1998年初谈论有关“知识经济”问题的。虽然已过去11年了,但钱老关于知识经济的独特见解仍然具有别样的魅力。现在,我抱着缅怀的心境,对这封信加以解读与阐释,与大家分享钱老的知识经济思想。

关于知识经济的独特视角 

1997年,我国翻译出版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1996)报告后,逐渐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重视,经大众传媒一宣扬,到1998年初形成一股不小的“知识经济热”。OECD这份3万来字的报告在中国的反响真可谓“一石激起千重浪”。一时间标有“知识经济”字眼的长短文章和20万到40万字的编著纷纷出台。正在这时,1998年3月下旬,我收到钱学森同志寄来的一封信。信中写了下面这段话:

目前我国有对当前世界经济用“知识经济”一词的一股潮流,报刊上也常见这个词。但我想毛泽东同志早在《实践论》就指出,经济活动是改造客观世界,而改造客观世界必需有必要的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即知识。所以经济活动自古以来就是“知识经济”。而在今天,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当今经济是“科技经济”,不该用“知识经济”。这是原则问题,不能随便。此意您以为如何?(1998年3月21日)

信中问我“此意您以为如何?”坦率地说,我当时不知该怎样回答。在此之前,我虽然对当时报刊上关于知识经济的某些诠释并不赞成,但本着“不要争论”的态度,没有专门写论述知识经济的文章。我记得年初在大连市科技界一次知识经济的座谈会上,钱令希教授就曾问过我:你怎么看知识经济?我当时在座谈会上只信口谈了点看法:

现在一些说法,使人感觉突然冒出一个“知识经济”。其实OECD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使用“基于知识的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一词。不同国家对当代经济的看法各不相同,当1996年OECD的专家讲知识经济的时候,美国对所谓“新经济”讨论得更是沸沸扬扬。我认为邓小平同志早在1988年所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深刻地指出了现代经济的本质。钱令希教授很赞成我的这个看法: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看,就好理解知识经济了。

现在看到钱学森同志这封信,一方面感到我的看法同钱老的观点一致,另一方面又不能一下子完全理解其中提法的涵义。因为,乍一看来这似乎只是该不该用“知识经济”这个词的问题,然而深入解读却令人耳目一新。这段话给我们展现出一个哲学认识论视野下的知识经济观。我以为这段话表达了如下几层含义:

首先,坚持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从哲学认识论的高度来看待知识和经济的关系。用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来观察和分析经济活动,知识和经济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一个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关系。这是一个经济哲学的基本问题。当人们对知识经济问题人云亦云、众说纷纭时,用实践论的观点一剖析,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其次,阐明了知识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活动作为一个发展的历史过程。既然经济活动是一个把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所获得的知识成果,再运用于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和知识的进步,知识对经济活动的作用与贡献必然有一个从低到高的上升过程。关于经济活动自古以来就是“基于知识的经济”的观点,就是一个必然的结论。

第三,提出了当今世界经济的本质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条件下的科技经济,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经济”。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更深刻地揭示出当今经济的本质特征。因此,用“科技经济”来表征现代经济,要比一般意义上的、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知识经济”更为确切。钱老正是在从这个意义上提出这是“原则问题”。

经过反复研读,我才理解到钱老这封信中160个字对知识经济的剖析,是如此凝练简洁又是如此意蕴深邃。这160个字的价值,是某些大拼盘式知识经济的几十万言巨制所无法比拟的。直到1998年5月,我才写了一篇题为《知识经济学和知识价值论》的论文,在上海举行的第一次全国知识经济研讨会上发表。由于这篇文章引述了钱学森的那段话,引起与会学者的很大反响。该文被《中国科技论坛》发表后,已被后来几部知识经济著作几乎全文引用。可以说,这篇论文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都是以钱老的知识经济观为基础展开和阐发的,因此这篇文章算是对钱老向我提出的考题所做出的一份答卷。其后,在钱老这封信的启发下,我进一步对知识经济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于知识经济的三重含义

根据上述对钱老这封信的解读,我认为钱学森的知识经济观,包含了知识经济概念的三重含义:

1. 作为一般要素经济的一种知识经济活动。在一般意义上,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基础上的一种经济活动。这种包含知识要素的经济活动,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2. 作为当代科技经济的一种知识经济形态。现代世界经济在本质上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条件下的科技经济,即以知识、技术和智力的投入为主,对经济增长起第一位作用的一种新的知识经济形态。这是当代经济所特有的。

3. 作为涵盖国民经济的一种国家知识经济体系。从概念的外延看,知识经济是包括知识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高技术工业和高技术农业(或称知识农业)等四大知识产业部门组成的一种国家知识经济体系。它覆盖国民经济一、二、三次产业,四大知识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由低到高。同三次产业顺序转移不同,国家知识经济体系是从知识业依次向知识密集服务业、高技术工业、高技术农业逆向推进形成的。

其实,钱老关于经济活动自古以来就是“知识经济”的观点,在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一开头就有类似的论述:“知识,作为蕴含在人和技术中的重要成分,向来都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但是,只是到了最近几年,正如知识的重要性在增长一样,人们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因此,一些由这篇报告演绎出来的论著,把知识经济看成在工业经济之后直接产生的经济形态,既不符合报告的原意,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另外,不少论著认为知识经济只是高技术工业却又视为与工业经济截然不同,这种“知识经济悖论”颇为流行。可是,OECD的报告不仅论述了高技术工业经济,而且谈到投资收益率高达700%的杂交玉米这种高技术农业经济问题。然而,从认识论来看经济活动,任何经济领域都离不开科技知识,因此当代知识经济作为科技经济,必然是涵盖国民经济整个三次产业的知识经济体系。

关于知识经济的历史演变

依据钱老关于知识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思想,可以大致勾画出知识要素在前工业化社会、近代工业化社会和现代信息化社会不同历史阶段对经济形态的作用及其历史演变的过程。

古代农业化社会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与农民和工匠融为一体的经验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高,属于低知识经济形态;进入近代工业化社会,传统工业经济居主导地位,直接对机器大工业的经济活动起作用的是规则技术知识,属于中知识经济形态;现代信息化社会,由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开始以服务经济为主,然后转向以信息经济为主,进而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知识在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形成知识密集型经济,即高知识经济形态。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要素经济形态,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

——知识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小到大,导致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智力劳动者正取代体力劳动者而变为劳动主体,越来越成为第一劳动者。邓小平同志曾提出“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的设想,将在中国变为现实。

——劳动者从古代拥有简单的劳动资料,到近代曾一无所有,到现代正越来越拥有丰富的知识资产,将从过去的无产者变为有产劳动者。这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从劳动者私有制经过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变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是一致的。

关于知识经济的两个理论

钱学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看待知识经济的思想,促使我尝试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探讨知识经济理论问题。其中,廓清和阐发了知识经济学的两个重要理论,都与钱老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条件下的科技经济密切相关。

1.构建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知识价值论的初步框架,既驳斥了全盘否定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又澄清了僵化对待经典劳动价值论的倾向。

一些西方学者,在看到现代经济活动中从事直接生产的劳动者大大减少而科技进步日益成为主要的直接生产力的状况下,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宣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要用新的“知识价值论”取而代之。而僵化地固守经典劳动价值论的某些学者则完全否定“知识价值论”。然而,他们都犯了同一个疏忽: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正是在充分揭示了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发展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构建体现当今科技经济、基于劳动价值论的知识价值论。知识价值论的任务,并不是说科技或知识本身创造什么价值,而是揭示智力劳动通过创造科技而凝结在有形或无形商品中的知识价值。

在今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条件下,生产活动中的智力劳动者作为智力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居于主体地位,作为物化劳动的物质资本中的物化智力(materialized intelligence)比重提高,表现为无形资产的知识资本(knowledge capital)作用增强。这样,商品的知识价值Vk,应当包括由智力劳动从物质资本中物化智力转移的知识价值Ck,从知识资本转移的知识价值Cik,加上智力资本新创造的知识价值(即可变资本中一部分的智力劳动者工资Vk和剩余价值中的知识价值mk)。用一个公式表示就是:Vk = Ck+Cik+Vk+mk。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科学的知识价值论,是知识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它为我们探讨知识经济活动中的新现象和新规律,解开传统经济学面临知识经济所产生的困惑,提供了理论根据。

2.确认了恩格斯第一个批判了古典经济学中的收益递减规律,最早提出了科学知识对经济增长的递增作用。

人们在分析知识经济现象时,发现传统经济学中的收益递减规律失效,相反证实技术进步、知识进展对经济的递增效应。这被认为是新增长理论的新贡献。其实,早在1844年恩格斯在他的第一篇经济学论文《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不仅第一个批驳了古典经济学中的收益递减规律,而且第一个阐明科学知识对经济的递增作用。

古典经济学家们认为经济增长的要素都是劳动、土地或资本这些有形要素,忽略了科学知识、技术进步和蕴含在人力中的智力这些无形的要素。收益递减规律实际上暗含着知识、技术不变假定为前提条件。因此,恩格斯明确指出,科学是生产活动的第三个要素,是“一个对经济学家当然是毫无意义的要素”。恩格斯一方面以土地、劳动(人口)和科学三个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强调科学是同前一代人遗留下来的知识量成比例发展的,从而揭示出农业生产力是随着科学知识的增长而增长的;另一方面用亨利·戴维爵士和尤斯图斯·李比希以来农业化学对农业生产发展所取得的显著成就这一事实,论证了知识要素投入导致收益递增规律的正确性。这就从理论和现实的结合上推翻了收益递减规律。

过了一个半世纪,新经济增长理论才提出科技进步导致收益递增。不少人把它视为一个新的创见。然而,如果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略加了解的话,那么按照发现优先权原则,就不能不把这条规律的最早创立者归功于恩格斯。

今天,从钱老的科技经济思想看,科技进步不仅会导致经济活动的收益大幅提升,而且会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经济迅速发展。

回忆钱老亲笔给我的这封信和过去许多来信中的内容,我都会充满敬仰之情。这不仅是因为他对所讲每一件事、每个问题的透辟的独到见解和睿智,而且更在于他工整严谨的字里行间透出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熟练运用唯物辩证法揭示事物本质的洞察力。这就是值得我们永远弘扬和学习的“钱学森精神”。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