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周干峙>纪念文章
苏州走出的第一代城市规划师
发布时间:2014-03-16 来源:姑苏晚报 【字号: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官网 发布消息,两院院士、原国家建设部 副部长,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院院长周干峙先生于2014年3月 14日6时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周干峙于1930年6月28日出生在苏州,1952年清华大学建筑 系毕业后,就进入建筑工程部(住建部前身)工作。这名我国著名的城市 规划专家不仅是《城市规划法》的主要起草人,还曾为家乡苏州的古城 保护、城建规划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为苏州古城保护与发展不遗余力

  昨天中午,身在上海的阮仪三教授接受本报记者的电话采访。

  作为著名古城保护专家、与周干峙又同为苏州人,两人又都是苏州城市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成员,阮仪三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周干峙院士是我国第一代城市规划师,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的第一任院长,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他与我的老师董鉴泓就很熟悉,那时我就认识他了。后来他任原国家建设部副部长,我们都称他为周部长。”

  作为我国第一代城市规划师,周干峙曾经为西安、唐山、上海、天津等很多城市做过城市规划,不过,对于家乡苏州,这位两院院士则倾注了更多的感情在里面。他被聘为苏州市城市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这个委员会里聚集了国内顶级的城市规划专家,里面有清华大学教授,两院院士吴良镛,东南大学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齐康、吴明伟教授,清华大学教授朱自煊,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徐循初,南京大学教授崔功豪等,周干峙带领着这批专家对苏州的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与忠告。

  阮仪三告诉记者,在怎样保护古城方面,正是以周干峙为代表的专家们提出了“保护古城,建设新区”的“新旧分开”理念,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苏州的古城风貌才得以维护,至今在全国范围放眼望去,苏州在古城保护方面的成就令人瞩目,要归功于以周干峙为代表的这些爱护苏州的“古城保护神”。

  苏州的每次城市总规修编,周干峙都要亲自过目,密切关心,为家乡的规划编制是不遗余力。在干将路的建设上,周干峙一句题词至今还令人回味无穷,他写道:“古城无价宝,古画难添描,不得以改造,力求保风貌”。

  阮仪三称,周干峙作为他的“师长”也给过他很多有益的帮助。阮仪三的一本新著《姑苏新续—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便是在周干峙的建议下写成的。这本书讲述了苏州古城保护几十年来的历史成果,从“源”与“流”两方面论述了苏州城的街巷、建筑的历史遗风与人文内涵,并着重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技术层面,对苏州古城风貌的保护与发展进行了探讨。“他还欣然为我这本书写了序。”

  他是一位正直的人

  在为人处世方面,阮仪三说,周干峙虽然身为部级官员,但却是少见的“直言不讳”。遇到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的盲目建设,周干峙往往会站出来不留情面地尖锐批评。阮教授说:“大家都知道我是很直率的了,但是周部长批评起来比我更加直接,毫无保留。”

  另外,阮仪三还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作为专家参加评审会,周干峙带头“拒收”评审费。“这是我亲身经历的。”阮教授说:“他是一位廉洁奉公的人。”

  市住建局副局长邱晓翔原在市规划局工作,那时因工作需要他时常向周干峙请教、汇报。邱晓翔告诉记者,90年代初他进入了原苏州市建设委员会工作。而周干峙给邱晓翔留下的印象不仅是和蔼可亲,更是睿智而有远见。邱晓翔记得,周干峙来苏参加一次论证会中特别提到了苏州的城建应该着眼于发展节能、环保的项目,以及充分利用好地下空间。而现在苏州园区等地地下空间的大量开发建设正符合了他当时的设想。

  家乡的发展最牵记

  得知周干峙去世消息,市规划局总规划师相秉军感到悲痛和惋惜。相秉军告诉记者,他认识周干峙是在1995年时,那时他还在同济大学读研究生,随导师一同来苏州参加老街坊改造的论证会,在论证会上他认识了周干峙,会议休息期间周干峙还和他热情地进行了交流。

  毕业后,相秉军就来到了原苏州市建委工作,从那时开始他和周干峙的接触也更多了,而周干峙对家乡的热爱他也是感触颇深。

  相秉军记得2010年虎丘地区综合改造工程规划论证时,周干峙几乎每个月都要来一趟苏州。在论证会结束后,周干峙就会去老街老巷里走走转转,此外他还喜欢去太湖。此外,周干峙特别爱吃家乡的菜,回到苏州开完会他总会找些苏州老饭店,去吃蔬菜、鸡豆米等等时令菜品。

  在1996年苏州编制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时邱晓翔去了北京,向周干峙汇报工作。但由于周干峙实在太忙,约了他们去家中谈。当时时值晚饭时间,面对家乡来的邱晓翔,周干峙没有一点架子,还邀请他们一同吃了晚饭,后来邱晓翔才知道周干峙从不请人吃饭,这次是破例。

  周干峙对于一些不符合城市的发展、环境的需要搞的建设他会直言不讳,而对于古城保护和发展有利的,他总会大力支持。去年3月,由于我市参加“李光耀世界城市奖”需要专家的推荐,5月22日相秉军赶到了北京,周干峙得知5月28日材料必须寄到新加坡,他连夜就拟定了相关的推荐内容。

(责任编辑:张楠)
关闭窗口
© 1996 - 201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