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夏培肃>纪念文章
夏培肃先生:中国早期计算机背后的神秘女工程师
发布时间:2014-02-28 来源:中国科学报 【字号:  

  80多岁的夏培肃先生还在带研究生呢,这也真让人感到惊讶和欣慰。

  1960年,父亲从北京大学毕业,幸运地进了中国科学院,这一进就是将近40年,直到他退休为止。晚年,他给我讲过一些科学院的往事,其中最多的,是关于当时计算机的研制,他自己对着这个课题就干了20多年。

  科学院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大约是1958年研制成功的,是一台主要部件为电子管的计算机。

  在101大型机系列研制期间,计算所三室人员有一张合影,其中有一位女性很有神韵。我小的时候听人提到我国早期计算机研制者中,的确有一位出色又很有风度的女工程师,这就是出身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夏培肃。我很怀疑这张照片中的那位女性就是夏培肃。后来请教相关人员,虽然不能确认,也认为十有八九是夏先生。

  夏培肃,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学报》第一任主编,1923年生于重庆,是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先行者,中央大学(即后来的南京大学)毕业,上海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研究生,1947年赴英国留学,1950年获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受华罗庚呼吁回国,参加筹建了中国的计算机研究机构,参与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她的丈夫杨立铭先生也是一代科学先驱,是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长。

  我父亲认为,夏培肃先生的主要贡献是直接领导了101系列中107机的研制。而107机的传奇曾久久在中国科研人员中传颂。

  107大型机在当时是一个震撼式的成果。大家说107机太厉害了,内存大得惊人,持续工作时间也长得惊人。当然价格也贵得惊人,全国只造了两台,每一台要占四个四十平方米的机房(这可不算大,104机安装起来要400平方米呢),其中一台交给了中国科技大学,为了避免技术的泄露和“阶级敌人破坏”,还专门为它成立了一个保卫处!

  事实上,也就是当时还不流行“BT(变态)”这个词,不然,准得把这个词给107机安上。变态到何等程度呢?内存达到了1024字节,持续工作时间达到了20个小时。

  这个成果震动了全国计算机界。(在世界上,当时已经不能算很先进了。可是107机摆脱了完全依赖苏联设计规范的时代,可算是我国计算机研制的一大进步。)

  我们家2007年买了台计算机,内存1G,等于1024×1024×1024个字节,是107机的一百万倍。幸好107机是1960年研制的。应该感叹的,不是我们家的计算机多先进,而是计算机发展的速度惊人,让人很容易将祖师爷当成骗子。

  夏培肃出国前是南京大学毕业的,南京大学此后一直没有多少人参加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只有一位酷似潘虹的杨立芝研究员(也是长城203的核心研制人员之一)从那里来,而且原因颇为偶然。估计是全国各大学学术重点不同造成的。因为夏培肃的丈夫是杨立铭院士,还有人询问杨立芝研究员与杨立铭院士是不是亲戚。这纯属巧合,两个人的籍贯根本不是一个地方,中国计算机界似乎一直也没有裙带的风气,遗传的倒是不少,今天很多老研究员的子弟也在干他们家老爷子老太太的行当,而且成果大多不错。

  夏培肃曾经因为“里通外国”的问题受过审查。这出身要在别的地方可能会有点儿问题,但在科学院这个地方算不得什么,大约因为解放前能够获得深造的多半家境较好。当时科学院出身有问题的人很多,比如我国第一代发光二极管的研制核心胡佩生先生,父亲就是江西一个国民党政府的教育局长,和蒋经国颇有些不清不明的关系,后来死在狱中,但胡先生后来成为中科院物理所最重要的研究人员之一。他们能够在很长时间里得到良好的工作环境,据说得益于两个人甚多:一个是周恩来总理,一个是当时的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张劲夫为人正直,与这些知识分子关系融洽,而且十分保护,曾说,我不论你家什么出身,只看你的报国之志。为此,张劲夫在“文革”中也吃了不少苦头。

  面对这种保护,知识分子也是以国士报之的。夏培肃的第一个儿子,就是因为缺乏照顾,出意外死在她研制107机期间,第二个儿子也因为父母工作太忙难以顾及而身体一直不太好。

  我父亲和夏培肃的工作没有太多交集,但1960年他到科学院工作的时候,曾随队到门头沟搞“四清”,夏培肃先生也在队里。因为“四清”生活太艰苦,从山里出来,回来的路上,夏培肃出钱大家“洗劫”了第一个卖油条的小铺子。那时候的夏培肃,和大家一起如狼似虎地大嚼油条,一点儿也没有英国博士的风度。

  龙芯电脑的核心芯片,就叫作“夏芯片”,即夏培肃芯片。实际上,夏培肃先生不是龙芯芯片的研制者,主持研制龙芯的,是她的两个学生——李国杰和胡伟武,龙芯的命名,就是出于对老师的尊重和纪念。

(责任编辑:叶瑞优)
关闭窗口
© 1996 - 201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