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陆埮>纪念文章
天体物理学家陆埮长期超负荷工作,从“地上”转到了“天上”
发布时间:2014-12-04 来源:澎湃新闻网 【字号:  

  12月3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透露,我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战略科学家,国际天文联合会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埮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12月3日11时12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3岁。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透露,陆埮的追悼会将于12月7日在南京举行。

  “几十年的工作和生活,我深深体会到,无论做什么,首先在于做人。品德高尚,作风正派,做事认真,待人诚恳等等,都是首要的要求……人生总是在不断地奋斗,不断地进取。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奋斗到老。”在文章《半个多世纪的学习与工作》中,陆埮曾这样写道,现实中他也是这样做的,“谦逊朴实”是他给别人最大的感受。

  得知陆埮去世的消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难掩悲痛,他说,由于陆埮院士长期超负荷工作,在今年年初,身体就不时感到不适。今年9月10日,陆埮院士在南京南站突然跌倒,导致脑溢血,而此时正是他准备去苏州和常熟作报告以及指导建立常熟天文馆的路上。王思潮表示,他多次用委婉的语气劝说陆埮院士,工作不要安排太紧,而他总是微笑不语。陆埮院士的夫人介绍,为了准备报告,他总是自己忙到深夜一两点钟。就在今年9月10日出差前夜,陆埮院士还加班到深夜,对他的一位博士生的论文提出修改意见,连夜发出。陆埮院士时常说,夜里工作效率高。

  “五十多年来,无论是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还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陆埮始终将探索的眼光瞄准科学的最前沿。”王思潮回忆道,不仅如此,陆埮还将科普看成辐射科学思想的舞台,也把科普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请陆埮做科普报告,不仅有本省的还有外地的,不仅有高校的师生,也有市民学堂的市民和中小学学生。这些在许多人看来很“浪费”时间的事,陆埮如对待科研一样认真。陆埮先生将他毕生精力献给了他挚爱的天文和物理事业,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提出伽玛射线暴余辉动力学演化统一模型

  陆埮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原本是学原子核物理的,却“半路出家”将研究方向从“地上”搬到“天上”,终成我国天文学界的泰斗级人物。

  陆埮的埮读作t n,陆埮生前自己也笑言,叔叔给他取的这个名字太过生僻,以致在以前的普通字典上都难以查到。1932年,陆埮生于江苏常熟。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长春防化学院、南京电讯仪器厂工作。1978年调入南京大学天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调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长期从事高能天体物理科研和教学工作。

  1984年是中子星发展到夸克层次的关键年,正是在这一年,陆埮与他的学生王青德在国际著名物理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首次证明,“只要中子星内含有奇异物质,夸克弱过程就会极有效地将星体径向振荡在秒级以下的短时间内阻尼掉,表明奇异物质有极强的体粘滞性,比中子物质强许多个数量级,这是奇异物质最重要的动力学特征,也是寻找奇异星的重要依据。”这一论文得到了国际上广泛和持续的引用。8年后,曾任1991年(丹麦)奇异物质物理和天体物理国际会议主席的麦德森在他发表的论文中引用这一文章达7处之多。

  陆埮的另一贡献是提出了伽玛射线暴余辉动力学演化统一模型。

  伽玛射线暴是来自宇宙空间的伽玛射线短时间突然增强的现象,长期处于神秘状态,直到1960年代才被人类探测到。1992年以前,国际上关于伽玛射线暴的研究一度处于低谷,发展前景不明朗。由于它们持续时间很短暂,其中的一些只持续几分之一秒,导致望远镜难以及时转向捕捉并进行观测。当时的天文学家似乎遇到了一个世纪之谜,哪怕是构想出的最离奇理论,也没有办法证明是错误的。但陆埮认准了这一研究方向,始终带领他的弟子对此领域矢志不渝。

  1997年,伽玛射线暴余辉的发现成为当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陆埮以深邃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敏感性,与他的学生戴子高、韦大明、黄永锋等及时抓住了这一方向。按照标准模型,伽玛暴被认为产生于一个以极端相对论速度膨胀的火球。1998年,即伽玛射线暴余辉发现的第二年,陆埮和他的学生通过研究发现这种火球在几天、至多几十天后就会大大减速而转入非相对论膨胀阶段,而余辉的可观测时间往往可以延续若干月甚至一年以上。

  1999年,他们纠正了前人理论的错误,指出“标准模型不适用于伽玛暴余辉的晚期演化”,并提出了伽玛射线暴余辉动力学演化统一模型,这个模型可以用来描述从早期极端相对论到晚期非相对论的整个演化过程。同年春节,在得知又有一个强伽玛暴发生的消息之后,陆埮立刻与学生们投入到紧张的研究之中,每天都要查找新的资料,关注最新研究动态,并与学生随时通过电话讨论,每周一次的见面又详细交流研究心得。不久,一篇关于论述伽玛暴周围环境的论文诞生了,为研究伽玛暴起源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

  2003年,陆埮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三十年来,从奇异星到“代参数”,再到伽玛暴的演化与起源,陆埮带领他的学生们艰辛而喜悦地采摘着一个又一个丰润的果实,在国际上产生重要的影响。他们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280余篇论文,著有《从电子到夸克》、《宇宙——物理学的最大研究对象》等书。

  2012年,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将1998年2月23日发现的、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的第91023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陆埮星”。

  “四快一慢”治学原则,师生更像朋友

  在陆埮看来,科学是严肃的,来不得半点虚假,“我信奉那句老话:机遇只给有心人、有准备的人。而我们的研究领域是探索性的,即便现在的理论是正确的,将来还会有更正确的,我们一直处在追求更新、完善的状态中。只有扎实细致,才能有所收获。”他不仅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学生。

  陆埮对学生的治学有个“四快一慢原则”:构思快,推导公式快,计算快,写文章快,投稿慢。有一次,陆的学生黄永锋写的一篇论文经反复推敲,终于定稿后准备投寄,就来到陆老师家借打印机一用,打印出三份后,突然无意中发现文中一个逗号用错了。他试着征询陆老师的意见:“您看这个逗号不要紧吧?”陆老说:“文章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旦投寄出去就收不回来。这是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既然我们自己已经发现了这个错误,就一定得改过来。”

  谈及教学,陆埮认为,原则上每个人均可以培养好。所谓培养人才,首先要培养好人,其次才是使之成才,培养他们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第三才是传授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知识不能只靠老师传授,更广、更重要的知识还要靠自学和创新去获得。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是成功的一半。他认为,启发、发挥、调动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至关重要。

  学问之外,陆埮与学生们的关系更像是朋友。一年一度的“饺子派对”就是陆老与弟子们的一大乐事。从1983年起,陆埮每年元旦的下午都要请自己的研究生到家里来包饺子吃,然后晚上和学生们一起边吃茶点,边看他平时录下来的电视剧等节目。最早只有七、八个学生,在陆老那间不大的卧室里,一张方桌已占去了大半空间,大家围坐在一起,自己动手,一边包饺子,一边说着话,天南地北,其乐融融。后来学生人数变为十几、二十几个,包括学生的学生也都加入进来,小小的屋子里每一次都充满着欢声笑语。有一年元旦,陆埮的爱人提前买好荠菜,一一摘洗干净,再调馅、和面、烧菜,忙了整整一天。吃完饺子后,该照合影了,十几个学生就在陆埮的木板床上“占好有利地形”,突然,板床“啪”的响了一声,声音很大,还往下一沉,学生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动静吓了一大跳,赶紧让开了。再一看陆老,笑了起来,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在别人眼里,陆埮的生活简单得不能再简单,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电脑上干活,通常都要干到夜里一点左右,没有周末一说,退休以后陆也没闲着,仍然在科学这块广袤而寂寞的园地里辛勤地耕耘着。

  谈及当年商潮涌动,多少人弃学从商的情景,陆埮曾说,“我认定自己是干科研这一行的了,以前工资少,一个月五十几块钱拿了一二十年,生活相当清苦。但自己有兴趣,有了兴趣,就不觉得枯燥,不觉得苦了。”

(责任编辑:任霄鹏)
关闭窗口
© 1996 - 201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