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陆埮>纪念文章
苏州籍院士陆埮逝世 以他名字命名的星星永恒闪耀
发布时间:2014-12-05 来源:城市商报 【字号:  

2012年参加苏州院士回乡活动时,陆埮院士为苏州青少年题词签名

2013年,陆埮为《苏州院士》一书的青少年读者题字

  噩耗传来,2014年12月3日11时12分,我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战略科学家、国际天文联合会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埮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3岁。

  9月10日,这位从苏州常熟走出来的院士,突发脑溢血倒在赴家乡作科普指导的路上。虽然,他再也没法完成这一次行程满满的家乡之旅,然而,他毕生向学的传奇经历家乡人会永远记怀;太空中,那颗以他名字的小行星将永恒闪耀。

  即使是在烧锅炉,他依然沉浸在理论物理的世界里。与同学间,来来往往写了3000多封信,交流的都是点点滴滴的学术感悟。

  太空中,有颗“陆埮星”

  1932年2月23日,陆埮出生于苏州常熟。喜气洋洋中为他起名的父母肯定不会想到,这个名字在80年后,会用来命名天际一颗小行星。2012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会将一颗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的第91023号小行星以陆埮的名字命名,以表彰他在天文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这颗小行星是在1998年2月23日被发现的,这个日子,正是陆埮的生日。现在,大师已然逝去,“陆埮星”依旧闪耀太空。

  陆埮1949年在常熟县立初级中学毕业,考取东吴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此时,他就对自然现象中蕴含的科学问题很着迷,并因此考入北大物理系。1958年至1978年,因为政治运动影响,陆埮除了在大学从事基础课教学外,烧过锅炉、干过木匠,科研只能瞒着人自己悄悄进行。然而,他还是与北京大学时的同班同学不断以通信的方式进行着理论粒子物理方面交流。即使在“文革”期间,这样的通信也没停止,前前后后留下的信件就有3000多封。

  1978年,陆埮调入南京大学天文系,研究方向挪到了遥远的太空,专攻天体物理,研究领域包括粒子物理、伽玛射线暴、脉冲星、奇异星和宇宙学等。在南京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的25年时间里,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也出了一批又一批研究成果,他率领的团队在国际上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

  2003年,陆埮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80多岁老人,常以工作室为家。

  奋斗到老,不是一句口号

  “陆老先生真的是一个对工作非常认真、对学术非常执着的人。”目前在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任职的陈静华如是评价。4年前,她因为工作的关系结识了陆埮,并与他和他的夫人成了朋友。

  陈静华回忆说,当时,苏州市科协要为苏州籍院士设立一面院士墙,她负责把写好的院士简介拿去给陆埮确认。“走进他的办公室,整整齐齐堆放的,都是学术书籍和研究资料。”而陆埮,就埋首在那些资料中,很是专注。一开始陈静华还担心,一位德高望重的中科院院士会很难接近,却没想到“他人非常和蔼”,对于她的工作也十分支持。

  确认完资料,已经傍晚了,可陆埮依然没有离开办公室的打算。“陆院士的夫人告诉我,他经常在办公室加班到很晚,有时候为了准备报告,甚至忙到深夜一两点钟。”陈静华感慨,年已八旬,本该是安享晚年的时候,陆埮却以工作室为家,这种对学术研究的专注与投入是很多年轻人无法做到的。

  “人生总是在不断地奋斗,不断地进取。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奋斗到老。”陆埮在一篇总结自己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经历的文章中如此写道。而现实中,他真的做到了几十年如一日,工作到人生的最后一刻。

  在回家乡做科普指导的路上,他突然倒下。

  这段回乡路,他没走完

  9月10日,陆埮突然跌倒导致脑溢血,出事的地点在南京南站。那次,他正应邀到苏州和常熟作科普报告,并指导常熟天文馆的建设。

  “陆埮先生十分关心家乡的发展,多次到苏州的中小学校做科普讲座,是我们苏州青少年的榜样。”苏州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纪顺俊告诉记者,对于家乡科技发展的需要,只要时间允许,陆埮从来不拒绝。2012年,已经80岁高龄的他热情回应了苏州院士回乡活动邀约,出席了首届苏州青少年市长奖颁奖典礼,并为参加活动的中学生题字勉励。

  “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灭一个人。录爱因斯坦语,与青少年朋友共勉。”这段简短却意义深刻的话,留在了《苏州院士》的书里,也存在了苏州科技工作者、青少年的脑海中。

  “陆埮先生是我国天文学界的‘奇异星’,诲人不倦、平易近人、为人正直、待人热情。”纪顺俊说,陆埮的逝世,不仅是我国粒子物理学界、空间科学界、天体物理学界的一大损失,更使后辈失去了一位和蔼可亲的师长。不过,家乡苏州永远以他为傲。

(责任编辑:任霄鹏)
关闭窗口
© 1996 - 201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