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陆埮>纪念文章
孜孜不倦探寻宇宙奥秘 ——忆常熟籍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埮
发布时间:2014-12-05 来源:常熟日报 【字号:  

  “这是芡实,我小时候吃过很多啊!”2012年9月14日,年届八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埮先生回到常熟,在沙家浜风景区横泾老街的店铺里,他惊喜地见到了童年时代爱吃的食物,勾起关于家乡常熟的无限记忆。

  两年之后的初冬时节,采访陆埮院士的场景犹在眼前,但老先生却不幸逝世,留给后人仰之弥高的贡献和科研精神。

  伽玛射线暴(简称伽玛暴)是当今天文学上最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陆埮与他的学生在伽玛暴余辉发现不久就研究了其星风环境和致密介质环境,有力支持了伽玛暴起源于大质量恒星塌缩的观点。他还提出了伽玛暴余辉动力学演化的统一模型,可描述从早期极端相对论到晚期非相对论阶段的整个演化过程。这些宇宙奥秘对常人而言深不可测,但陆埮却以执着的科学精神不断探寻并取得瞩目成就。

  男儿立志出乡关

  陆埮出生在常熟东市河,他记忆中的家乡很美,但因为处于抗战时期,他的童年生活颇不安定,加之瘦弱多病,断断续续读了上海的普育小学和常熟的义荘弄小学(现义庄小学)、大田岸小学和米业小学四所学校。尽管颇费周折,1946年,天资聪颖的陆埮还是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当地最好的初中——常熟县立中学。“我拿到了一桌子的奖品,铅笔、本子等都是老师买的。我还拿到了刻着我名字的银盾,这让我很激动。”陆埮接受采访时说。

  常熟县立中学的三年学习经历为陆埮日后走上科研道路奠定了基础。他最喜欢的是初二年级的平面几何课,用尺和圆规为工具,所有步骤统统都在证明,这让他觉得非常了不起,从此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给陆埮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县中校长陈旭轮。那时候每周第一节课是周会,校长每次都讲同一首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是青山。他还讲一副对联: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校长其他的话我记不住了,但他讲的这首诗和这副对联我记得还很清晰。这对我的人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让我认识到在外求学就要以四海为家,做所有的事都要尽心尽力,对得起自己良心。”陆埮对校长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埋头苦读学业精

  初中毕业后,因为父亲在苏州东吴大学任职,陆埮全家迁往苏州,他在东吴大学附中就读,自学最多的是英语,经常到旧书摊买旧的英语小说,有《莎士比亚故事集》《莫泊桑短篇小说》等,买回家边查字典边看。他还练习英语写作,将一篇几十页的小说压缩成几页的短文,交给英语老师修改。约一年半的时间,陆埮将自己的英语提升到很高的水平。因为酷爱物理和数学,他对这两门课的自学也没少花功夫,甚至自学到大学一年级课程,还涉及国外的最新理论。

  1952年,陆埮参加了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高考发榜那天,他先将报纸上刊登的录取名单按自己填报的志愿看了一遍,北大物理系、复旦物理系都没找到自己的名字。他很奇怪:自己感觉考得不错,怎么可能落榜呢?于是,他在录取名单中从头至尾一个不漏地仔细查找起来,终于在最后一版的最下角找到自己的名字,录取学校赫然写着:北京俄语专修学校二部。原来由于成绩优异,招生委员会直接把他编进了留苏预备班。“那个学校一个月伙食费是27块钱,早饭有牛奶、肉松。后来在北大也就10块5毛钱。”陆埮说,那所学校条件很好,但是学了两个月俄语后,由于身体原因,他不得不回家休养一年。1953年,他被免考重新分配至自己的第一志愿:北京大学物理系。他对这个结果很满意:“终于能钻进自己喜爱的物理世界了。”

  潜心科研攀高峰

  陆埮大学四年级时,国际物理学界出现了一件轰动性的大事,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首次被吴健雄等人的实验所证实,随后接二连三地被世界各地实验证实,杨振宁和李政道于当年冬天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这件事情在学术上的深意和它的轰动性效应,极大促进了陆埮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忱。

  大学毕业后的1958年至1978年,陆埮开始了从事科研的第一阶段,但他只能利用劳动、抄大字报的“业余”时间自费搞科研,与北大同学罗辽复在理论粒子物理方面进行合作研究。没有电话机,他们就用复写纸通信;没有科研经费,他们就从50多元月薪中省出来购买图书资料。即便在十年“文革”期间,他们仍坚持合作,通信达2800余封,并在《物理学报》《科学通报》等国内刊物上发表了40余篇论文。1978年调入南京大学天文系后,陆埮进入科研工作的第二阶段,培养研究生从事高能天体物理特别是伽玛暴和致密星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建立起了一个具有相当知名度的研究小组。伽玛暴余辉动力学演化的统一模型就是在那时候提出。

  斯人已去犹忆影。两年前重回阔别几十年的故土,陆埮院士觉得亲切而开怀。他深情地回望求学和科研生涯,认真地参观家乡经济发展成果,欣喜地踏进小学母校义庄小学,对家乡学子深情寄语:“搞科研一定要对科学着迷,我希望家乡能涌现一些对科学着迷的好苗子。”语重心长,依然萦绕耳畔。

(责任编辑:任霄鹏)
关闭窗口
© 1996 - 201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