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中国科学报】社会各界深情送别叶笃正
发布时间:2013-10-21 来源:中国科学报 冯丽妃 倪思洁 【字号:  
  10月20日,清晨,秋日的阳光洒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门前。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叶笃正先生”醒目而庄重。两侧“叶茂根深东亚环流结硕果,学笃风正全球变化创新篇”的挽联引人深思,这是中科院前院长卢嘉锡对叶笃正科研成就的评价。
  挽联上的22个字,道出了叶笃正一生最卓越的成就、最执着的事业和最具魅力的人格。正是这样的卓越、执着和魅力,培育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晚辈”,成就了新中国气象事业的辉煌。
  礼堂门前的百米长廊下挤满了前来送行的人,他们都在等待着拜别曾经的友人、同事与师长——我国著名大气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国际著名气象学家、中科院资深院士叶笃正先生。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副院长李静海、副院长丁仲礼、党组副书记方新,原中科院副院长胡启恒,原中科院副院长孙鸿烈,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等出席告别仪式。
  “叶笃正院士是享誉世界的著名气象学家,我国现代气象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在七十余年科学研究实践中,叶先生始终走在科学前沿,始终坚持研究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叶先生一生辛勤耕耘,虚怀若谷,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奖掖后进,诲人不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杰出的地球科学人才。他的不幸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德高望重的师长,是中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他为我国科技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将永垂青史。”白春礼在唁电中说。
  礼堂前送行的人群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英气勃勃的后生。他们聚集在一起,再次依依不舍地回忆起这位气象大师生前的点点滴滴。
  作为国际大气科学界的杰出科学家,叶笃正因在大气动力学、大气环流理论、青藏高原气象学、气候和全球变化等领域的成就而享誉全球。
  “叶先生九十高龄仍召集学生认真讨论大气科学和全球变化的重大科学问题,即便在病床上还时刻关心着我国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中科院院士黄荣辉说。
  忆及恩师,中科院院士曾庆存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从不迷信权威,也从不认为自己是权威。叶先生在科学问题上总能听取不同意见,从不以自己的身份压人,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继承的。”
  “只要是好苗子,不论亲疏,他都爱护有加。而且,叶先生治学的严谨是我们的榜样。”回忆往昔,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原所长王明星说,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叶先生对人才的重视。
  “先生虽然与世长辞,但他的精神永存。他做人、做学问的精神,他崇高的师德,就像今天清晨的太阳一样永远照耀着我们。”来自总参某研究所的夏大庆说。
  “听到叶先生去世的消息,我好久没有缓过神来。”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陈烈庭已年近八旬,在谈及叶先生时仍自称“晚辈”。由于刚做完眼部手术,陈烈庭的眼睛怕光。尽管如此,他还是戴了一副墨镜来参加告别仪式。
  陈烈庭回忆说,叶先生喜欢在家后面的花园里散步晒太阳,而这里也是陈烈庭和叶老常常“偶遇”的地方。今年1月,陈烈庭从澳大利亚出差归国后还时常去那个花园散步,希望能再遇恩师。然而,这样的“偶遇”再也不会发生。 上午10点,遗体告别仪式正式开始。大礼堂里,哀乐低回,气氛庄重肃穆,叶笃正面容安详地躺在白菊花簇中。在翠绿色的松柏衬托下,遗像上的叶老略带微笑,双目炯炯有神地望向远方。前来吊唁的人们胸戴白花,在叶老灵前深深鞠躬,作最后的告别。
  跟随着队伍,陈烈庭走进礼堂,他的眼框渐渐发红,三鞠躬后,他颤抖着双手为恩师献上了一朵怒放的白菊。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3-10-21 第1版 要闻)
关闭窗口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