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学习·体会
武汉分院刘金海学习南仁东先生事迹体会
发布时间:2017-11-02 来源: 【字号:  

  今年8月31日,我有幸参观了FAST基地,为工程建设的宏伟、设计的巧妙和制造的精细所震撼;10月11日下午,我又带着崇敬的心情认真聆听了南仁东先生的先进事迹报告,再次为南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不懈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所感动。作为一个基建管理工作者和部门负责人,我要着重学习南先生干一行、学一行、精一行的钻研精神,学习南先生事无巨细、身体力行抓落实的工作作风,学习南先生春风化雨、提携包容的带队思想和方法。

  FAST工程是一项大科学工程,虽然不同于一般的基建工程,但是除了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的难度更大、管理的跨度更长以外,仍然具有基建工作的基本特征,所以,从工程建设的角度讲,我和南先生可以算是同行。南先生原来从事的是天文学相关科研工作,为了FAST工程才介入基建工作;我原来从事的是财务管理和审计工作,2015年才开始从事基建管理,从这个角度讲,我们都属于半路出家的基建管理工作者;不同的是南先生不仅是天文学研究的国际权威,对机械设计和制造非常精通,甚至对土建、结构也十分熟悉,能够与专业人员平等交流,用南先生同事的话说,他就是工程建设最后的技术保障。我也曾经想好好补充一下基建相关知识,但是真正落到实处的却很少,常常是浅尝辄止,更多地满足于程序管理和协调工作,对一些基建专业知识敬而远之,觉得那是专业人员的事情,不说与专业人员平等交流,就是提出专业问题都很欠缺,很多时候都是技术交流的局外人。南先生的经验给我强烈的警示,没有达到相当的专业水平,没有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经验的积累,就无法进行平等的交流,就难以充分发挥甲方的作用。虽然我已经50多岁了,但是也要以南先生为榜样,今后要认真吸取基建相关知识,争取早日成为基建管理行业的内行人。

  FAST工程是一项投资10多亿元的大型工程项目,南先生作为首席科学家和项目总工程师,每天要决策、处理的大小事务非常多,即使每天待在办公室看一看文件、听一听汇报、处理一下邮件、签批一些费用开支,工作量已经非常饱和了,但是,他仍然坚持事必躬亲自参与对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研究讨论、重点工程的现场把关。例如,针对一项机械设计,南先生仔细询问了设计参数、技术规范、施工方式以及零件加工办法,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针对一个测量数据,他亲自下场,利用钳工的测量技巧进行人工测量,并结合红外测量数据确定中心点的位置;贵州1000多个窝凼子,他每个都亲自下去踏勘;每个重要节点工程完工,他都第一个上去检查观看;正是南先生这种责任重于一切的担当,才使他们建成了世界最大最好的望远镜,而不是最破的望远镜;建成了行业的国际标准,而不是国际笑柄。回想我的工作,每天忙忙碌碌的,但是处理文字的时间多,开会时间多,真正深入现场的少,客观上造成了了解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及时、不细致、不充分的弊端,对工程项目进度、质量控制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就看不到差距。南先生作为大牌科学家,其智商和能力都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对待一些小事和细节尚且如此亲力亲为,这种工作作风和方式值得我深入学习和仿效。今后我要更加深入实际,在把工作抓细、抓实上下功夫,真正发挥好项目协调和整体把关的作用,努力把分院的项目建设成为精品工程、放心工程。

  FAST不是一个人建成的,他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南先生身边既有学弟、学生,也有其他同事;既有天文台的,也有外单位的;既有工人,也有教授、工程师;能不能团结身边的人,能不能引领队友为了共同的事业一块奋斗,对FAST建设的成败至关重要。南先生就像一团火,用他无私的关爱温暖人,用他强烈的激情感染人,用他崇高的理想引领人。在你遇到困难时,能够与你一块去承受上百次的失败;在你生病时,能够翻开你的衣领认真查看伤口恢复情况;在你迷茫时,能够告诉你只要去做就一定会有收获。他心里始终装着别人,虽然自己每天要回复上百个邮件,但是为了减少别人的麻烦,却特地在部分邮件上注明不用回复。学弟说,他性格活泼开朗,与工人打成一片;同事说,他关心年轻人,如同父亲般慈祥;学生说,他诚实守信,用非常柔软的心对待这个世界。南先生正是这样,关心自己很少,关心别人很多,用他的爱心、诚心、耐心换来了队友的同心。作为一个职场的老同志和部门负责人,我要学习南先生培养年轻人与带领团队的思想和方法,用博大的胸怀去缩短和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用无私的关爱去帮助与促进年轻人的成长,用身先士卒和以身作则去带领团队成员一块进步。

  有人说,建筑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是南先生说,如果FAST有一点瑕疵,我就对不起国家和人民。今天,FAST用他的深邃和博大告诉我们,南先生实现了为祖国建设最大、最好望远镜的理想,他的人生没有遗憾。

  南仁东先生走了,但是,他胸怀使命、勇于担当、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FAST精神将会永存,成为我院恢弘的科技创新历史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积淀;他高尚的品格和执着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去追寻他的脚步,去为我院的科技创新事业奋勇前进,去实现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梦想。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窗口
© 1996 - 2017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