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学习·体会
苏州医工所葛明昊南仁东先生事迹报告会学习心得
发布时间:2017-11-02 来源: 【字号:  

  时间回溯到去年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那时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才刚刚竣工不久,上至中央媒体,下到微信朋友圈,大家都在纷纷热议中国又完成了一个领先世界的超级工程,然而在短暂的喧嚣之后,可能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FAST工程这样一个耗资十几亿元的项目所能引起的关注也就仅此而已了。是啊,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已经“急速狂飙”了几十年,我们创造了伟大的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做出了许多震惊世界的壮举,尤其是最近几年,我们仿佛总是能隔三差五的从媒体上看到中国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的超级工程。可是这些工程壮举离我们都好远好远,我们仿佛只能从电视和新闻稿中稍稍触碰到一点它们的温度。

  在现代社会,隔行如隔山,对于我这样一个纯生物专业的青年学生来讲,最初FAST这样一个天文学的超级工程所带给我的震撼主要是源于它的大。削山为镜——作为一个个体在面对这样一个超级大望远镜时,即便是隔着屏幕也不禁感叹人类之伟大;随着通过各种渠道的进一步了解,我才逐渐认识到FAST工程它真正的精髓之所在,他不仅体型大,结构复杂,而且看得远,具有极高的灵敏度,而最令我惊叹的就是这样一个庞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甚至可以主动变位,足以堪称巧夺天工。然而媒体的焦点主要都集中工程本身上,基于这些年在学习中的所观所想,我有一个认识,从古至今任何一个伟大工程的诞生,固然离不开海量的资源投入或者长期的技术积累,但更为关键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其中关键的带头人所发挥的作用,正如李冰之于都江堰,亦或钱学森之于中国的导弹工程。怀着这样的想法,我特别关注了有关FAST报导中对于带头人的介绍,但却所得颇少,仅有的只言片语完全无法让我在心中描绘出那样一位关键人物的形象来,于是这个疑问就一直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直到一年后的9月16日,手机上的一条新闻短讯推送突然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北京天文台原副台长南仁东于北京时间2017年9月15日23时23分因病逝世,享年72岁。”原来是这样一位老人啊,是他主持了这样一个超级工程。心中的疑惑瞬间有了答案,但更多的疑惑又浮上了心头,为何您仅在工程完工仅一年后就驾鹤西去了?是因为主持这样一个大的工程耗费了您太多的心血吗?为何您在本应颐养天年的年纪依然在忙碌于工作中呢?

  解答疑惑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媒体对南老事迹的报导解答了我大部分的疑惑,南老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高大起来,随后参加的《南仁东先进事迹报告视频会》更是使南老的形象变得有血有肉。特别是视频会中五位报告人的生动讲述深深打动了我,这五位报告人身份各不相同,随着他们的娓娓道来,南老的形象呼之欲出,一位朴实无华、甘于奉献的伟大科学家的身影仿佛就在我的眼前:在施工同事眼中,他要求严格但又对大家关怀备至;在高级工程师眼中,他博学多识,学术造诣极高;在学生眼中,他师德高尚,对待学术一丝不苟;在老同事眼中,他工作踏实肯干,事事亲力亲为;在项目同事眼中,他思路明确,面对分歧不武断。“他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这是新华社对南老伟大成就的评价。上世纪90年代初,南老就辞去了日本的高薪工作,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筹建FAST工程项目。尽管南老年事已高,但为了给FAST项目选到合适的台址,他仍然坚持亲自翻山越岭,走遍了贵州上百个窝凼。南老不爱应酬,不愿意被关注,只想踏踏实实地“做点事情”,但为了FAST项目立项吗,南老开始自掏路费,到处“化缘”。几乎每个谈到南老的人都说过这样的话:没有南仁东,就没有FAST。

  我们看到的是南老的事迹,学习到的是南老的精神。南老他不仅仅为我们留下了一个超级工程,一个坚毅执着、无私奉献的科学家形象,更是为我们青年树立起一个精神标杆。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一定会遇到许多的困难,每当这种时候,我相信南老的精神都能够激发我无穷的斗志,催人奋进。南老用他二十多年的奋斗与坚守,诠释了什么叫做有志者,事竟成。习总书记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前往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曾说过:“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我也曾想象过未来的生活会是怎样,我该如何做才能赚许多钱,亦或者能获得怎样的地位。南老这样的事迹摆在眼前,我深感自己那时是多么幼稚,南老生前曾说过:“人是要做一点事情的。”人生在世几十载,若只为“功名利禄”四字岂不是最可悲的虚度光阴;若是能为民族的复兴、科技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做出哪怕一点小小的贡献,也算是没有辜负大好青春。我相信不仅仅是南老,在我们中国,在我们科学院,也许就在我们身边,一定还有着许许多多像南老这样默默奉献的科学家,正是有这些人民科学家,中国的科学事业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为一名青年学子,唯有继承南老的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窗口
© 1996 - 2017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