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科技界追思竺可桢
2010-03-29      科技日报 李大庆 [大][中][小]

两天前,记者得知,竺可桢先生120周年诞辰,科技界要开纪念会,他的成果、学术思想在当今彰显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随着会议进程的发展,记者的内心一次次地被“震撼”。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回忆:1963年,竺可桢向中央提交了《关于自然资源破坏情况及今后加强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意见》,将环境问题引入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视野,对于当时我国一些省份只顾大量开垦荒地荒山、置水土流失于不顾的做法,提出了批评并建议有实地勘察的必要。“这些重要思想与建议,在当时中国强调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大环境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从世界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进程看,这些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科学家较早地、独立地关注并提出研究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我国科学界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前瞻性的早期探索”。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发言,在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气象工作操纵在帝国主义者手里,在竺可桢领导的气象研究所和全国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由中国人自己独立自主地开展对本国领土领海的气象预报,结束了由外国人垄断中国气象预报的历史,维护了国家主权”。

浙江大学校长杨卫称老校长竺可桢是浙大“百余年办学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他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为了保存文脉,毅然带领浙大师生,举校西迁贵州遵义、湄潭,历时9年,行程5000余里,谱写了一曲“文军长征”的壮丽凯歌……

人品、学识俱佳,又是我国近代地理学家、教育界的一代宗师、近代气象事业的奠基人……竺可桢有理由为后世所敬仰。20年前,竺可桢百年诞辰时,科技界教育界召开了纪念会;10年前,竺可桢110周年诞辰时,也召开了纪念会;今天,竺可桢120周年诞辰之际,又有不少科技界教育界人士,包括10多名院士追思竺可桢的丰功伟绩。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次会议的发起者竟是91岁的资深院士施雅风先生。

与会者每人获赠一本《竺可桢年谱简编》。书中记载:

1968年。79岁。

一年中,20多次“乘公交车”去查阅资料。

其中,12月24日记载着:乘公交车赴东四情报所,异常劳累,又遇到了麻烦。竺可桢通常是乘3路汽车,而当天改乘11路电车。车上挤得水泄不通,车门要一两分钟才能关上。到沙滩换车时,已经是气喘吁吁,竟达3分多钟透不过气来,换车后徒步走至情报所。到后方知阅览证已作废,需要凭革命委员会介绍信才可阅览。竺可桢愤然而返,以后再不敢乘11路电车了。

1969年。80岁。

1月7日  至情报所,期刊阅览室温度在10摄氏度以下,阅Nature。

2月19日  因患肺炎住进北大医院治疗。4月12日出院。住院53天,是毕生最长的一次。

然而,这次出院后的第39天(5月20日)又记载:至情报所阅Nature。

是年  至情报所14次。

竺可桢的儿子竺安告诉记者,那时,竺家住在北京地安门,到东四没有直达车。

可以想见,一个80岁的老人,不论冬夏,乘着公交车,频繁往复情报所查阅文献。

他的追求不老。

竺可桢年谱在1972年12月22日记载,《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发表于复刊的《考古学报》上。该文对中国5000年的气候变迁作了探讨。首次作出关于中国5000年来气候变化的论述,给出了5000年中国气候变化比较准确的轮廓,开创了我国历史气候的研究。……美、苏、英、日等国的学者竞相介绍、转载或长篇引用,国际气象界公认竺可桢对世界气候历史变迁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每一位谈到竺可桢的人,都不能不提到他的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宜瑜称赞,这篇1972年发表的论文“成为当时国际学术前沿的研究方向,也是当今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领域”。

竺可桢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怎样进行科学研究。

记者忽然想到,最近几天在媒体上、网上刊登了“史上最牛连环抄袭门”调查,一篇讨论“宫腔粘连”的论文遭遇了16个单位25人的6轮连环抄袭。

中国的科技人员确实应该学一学竺可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