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平轶事
华罗庚最后的传奇
来源:检察日报 张建安
2010年11月12日,是华罗庚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当世人怀念这位中国杰出的数学家时,会想到他一生的许多传奇。
例如,他是蜚声中外的数学家,他的研究成果《堆垒素数论》、《多复变函数论中的典型域的调和分析》等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而闻名于世,但他的学历竟然只是初中毕业,而且在初中一年级时数学成绩是不及格的;

抗战时期,他在最艰苦的环境下,靠着小油灯微弱的光线,研究出世界上最优秀的数学成果;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又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满腔热情地回国效力;

他本是一位研究纯理论的学者,但后来竟然将他的研究成果最大化地运用到各行各业,甚至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中,他的“统筹法”、“优选法”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他是个残疾人,早年因伤寒而左腿残疾,并在特殊年代受过冲击,但他硬是靠坚强的意志,走遍了中国并走向世界,将他的应用科学搞得有声有色;

他不仅研究高端数学,而且写了许多科普著作;他不仅自己成果不断,而且发现和培养出中国最好的数学家,如陈景润、王元……

而我今天要讲的是华罗庚先生最后的传奇。

最后的传奇发生在华罗庚人生的最后一天。

1985年6月12日下午4点15分,日本东京大学理学部5号馆103室,75岁的华罗庚正在作题为“在中国普及数学方法的若干个人体会”的演讲。听讲人是包括日本数学会理事长小松彦三郎在内的日本数学界的权威,他们很早就期待华罗庚这场高水平的演讲了。

因为腿脚不便,华罗庚是坐着轮椅进入会场的。而在小松彦三郎致辞并向大家介绍时,华罗庚从轮椅上站起来,用中文向大家致意。接着,他便用中文讲演起来。当他发现翻译无法充分地将他的原意译成日语时,他开始用英语讲。所讲内容从他20世纪50年代的三本数学论著一直讲到80年代把数学应用于宏观、优化和经济发展的理论,每一部分又分为理论和普及两个方面,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听讲的森本光生回忆:“华先生在美国和英国曾度过长期的研究生活,他的英语比我们一般的日本人流利得多。一开始声音稍小,有些难听清楚。渐渐地,随着来了劲,他的声音大了起来,拐杖也扔在了一边,一直站着讲,还时而为了说明上下讲坛。演讲自始至终因先生的幽默而洋溢着笑声,生气勃勃。演讲的内容展望先生一生,范围极广。我被先生的话语吸引,光顾着听,都忘了笔记。”但随后,森本光生看到:“演讲中,不知是不是因为热,他停下投影仪,脱掉西装,解开了领带。也许从那时开始,他就已经不舒服了。香烟实验对他来说也许是个负担。但是,被他那令人愉快的雄辩所振奋,观众也对此如醉如痴。”白鸟富美子也注意到了:“(他)时而用手捂着胸口。我感到了莫名的不安……”

此时的华罗庚必定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身体的危险信号。可是在这次国际交流活动中,他不愿意去想什么生命安危。

在此之前,华罗庚曾先后得过两次心肌梗塞。在一个多月前的4月27日,在北京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年轻的香港记者问华罗庚:“你最大的希望是什么?”华罗庚思索片刻,回答:“我最大的希望是工作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天。”这是华罗庚的信念。但无论是别人,还是他自己,都不会想到,最后时刻竟然如此快地来临。

虽然身体不适,但华罗庚在酣畅淋漓的演讲中,感受到精神的巨大愉悦。演讲完毕,华罗庚意犹未尽。于是,在华罗庚本人的要求下,演讲时间比原定的1小时延长了10分钟。

然而,听众们正打算向华罗庚提问题的时候,突然,刚刚还那么充满活力的华罗庚倒在了讲台上。他脸色惨白,一动不动。陪同的医生赶紧抢救,但华罗庚再未醒来。

就这样,华罗庚离开了人世,成就了最后的传奇。

关闭窗口
© 1996 - 2010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